孩子没有问题,问题是你怎么看待孩子的行为

2022-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小雯xiaowen

前两天学校发了一张关于儿童注意力和多动症的调查问卷。第一遍看时,心里一惊,觉得自己的伢多少都有点沾边,后来转念一想,别说一个5.6岁的小朋友了,连我这个大人也不可能完全不沾边。

学校有这样的调查肯定是全局考虑,可作为家长如果按照条框中的内容去评判小伢行为的话,对小伢来说不合理。

首先调查内容的描述抽象笼统,没有具体的前提条件。比如第2条:完成任务或者做游戏时注意力难以集中。有好几种情况都会让小伢有这样的状态,比如小伢对做的任务或者玩的游戏根本不感兴趣;或者不喜欢派发任务或一起玩游戏的人等等。撇开这些可能影响行为结果的原因,只回答“有”还是“没有”的话,我选择“没有”。

其次就是我们对小伢大脑发育的了解,每年给小伢买鞋子、衣服,我们能直观的看到小伢身体发育情况,可大脑呢,我们知道小孩大脑发育情况吗。

这是一张小伢在妈妈肚子里36周到6岁的大脑神经元链接的样子。从图里可以看到从6个月到2岁,大脑神经元链接最密集,2岁之后大脑就开始做了修剪工作。

神经元的链接和修剪是大脑早期发育过程,然后,大脑会开始另一套运作模式。这套模式会让我们知道调查问卷中的第4条,为什么很难遵照指示做事。

大脑控制言行是一套复杂的决策机制,需要三个结构互相运作完成,这其中包括前额皮质、基底核和小脑。前额皮质负责理智思考、基底核负责赏罚判断、而小脑负责最原始的运动反射。

很难遵照指示做事,把家长的话当成耳边风,是因为他们没有把听到的话内化成小脑里的行为模式。这需要大脑发育到一定程度,或者不断重复才能做到。

不过即使大脑发育完成的成年人,也很难做到知行合一。回到调查问卷第6条,试问哪位家长能说自己“没有”。拿我自己说,就算知道学习的好处,也不会主动持续动脑学习,刷手机耽误学习倒是常态。

调查问卷的第10和11条:在座位上手脚动个不停和在教室或者其他必须持续坐着的场合,会任意离开座位。这两条让我想起了一本名叫《窗边小豆豆》的书。

这本书讲的是一所小学,和在那里上学的一个女孩的真实故事,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

故事中的女孩子名叫小豆豆,上小学一年级。上课的时候会把书桌盖子开了关,关了开上百次,还会在上课的时候起身站到窗边,和窗外的人打招,因为这些特别的行为被老师劝退。

然后小豆豆被妈妈领着进入了一所名叫“巴学园”的小学,在这里小豆豆没有被看作格格不入的问题小孩,相反她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因为这份早期的认可和鼓励,小豆豆和巴学院里所有孩子成年后无一例外活出了自己的个性。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一件事,孩子没有问题,问题是你怎么看待孩子的行为。把它当问题,就会想着怎么去纠正它,把它当作孩子独有的个性,就会去呵护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