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专题周刊读书月刊备选池读书

《人面桃花》: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座孤岛

2017-10-06  本文已影响704人  冷小茶
图片来自冷小茶

本以为年龄愈长,晓经世事,心历百炼,会多了许多沉稳与从容,对很多人事便不会轻易动容了。谁想到一个陆秀米,还是让我心潮澎湃,唏嘘不已。

陆秀米是格非小说《人面桃花》里的主人公,是清末年间,民国初年,官宦之家的大小姐。小说讲的就是她跌宕传奇的一生。

如此一个年代久远,主人公身份相去甚远的故事,却让我像触摸一段陈年往事,缅怀那段逝去的青春岁月般,充满伤感与感怀。

过后想来,这样一部小说,早几年去读,未必能领会其中的曲折深意,领略它的独特妙处。倒是到了今天,恰恰好,它就出现在我面前。

在这里,作者仿如一个洞悉世事的智者,又如阅尽沧桑的圣贤。他在诉说一个故事,诉说我们的前世今生。诉说我们一生都在“追寻”的故事。我们追寻爱情,追寻理想。最终,爱情幻灭了,理想也破灭了。那个前生寂然逝去,今生,我们依然执着......

看这个故事,我总忍不住要落泪。或许,在预知结果的心疼里,看到了“她”九死一生,历经艰辛,终是硬了心肠,不辞劳苦,却是徒劳地艰难跋涉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她甚至连人性里最基本的悲悯也不给予自己。她怕“小东西”因着失去她的可能,从不在他面前流露一点母亲的温柔与温暖。她冷漠的背后,是一颗被怎样揉碎了,还渗了冰沙的心啊?

我以为我也是一个硬了心肠的人,世间薄情、人心寡淡,早已不以为意。但我看着陆秀米的世界,看着与她情感滋长迅速的张季元的猝死,我哭了。

其实我并不喜欢张季元这个人,这个有着大同世界理想的革命者,并非神一样存在。他的理想里,更多是个人的私欲。他与秀米的母亲有着私情,却又情不自禁对美丽少女陆秀米产生了不可遏制的情愫。这样的情愫甚至让他产生了革命的怀疑,他在日记本里写道:没有你,革命何用?

就是这样一个张季元,却是让秀米心颤的。在秀米看来,张季元是神秘世界的象征。他查访一个六指木匠,联络地方革命党,购运枪支,准备起义;他去过日本横滨,与母亲的关系也令人生疑......他打开了秀米纯真世界的大门。秀米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探寻那个未知的广淼的奇幻世界。

应该这样说吧,秀米于张季元来说,就是眼前的一个美好现实。而张季元于秀米来说,是心底深处被唤醒的一个部分。张季元要建立未来的社会,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他与他的同党要改变清末动乱现状,建立一个开天辟地的新时代。这与秀米父亲陆侃的梦想有着某些相似之处。秀米被置放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洪流里,不被触动就怪了。

但张季元的革命毕竟是带着个人私欲的,局限的。这也意味他的革命终将失败。秀米的爱情梦想也随着他的猝死而结束。

读到革命组织败露,张季元逃离前,交了一个信物给秀米时说,一个月内,我会回来取。不回来则说明我已不在人世。我多期待张季元会回来。不是张季元有多好。而是希望世界以温柔回报这颗初初萌生了爱情的少女的心。

没有尝过爱情的甜蜜,世界报以她残酷凛冽。她拿到张季元的日记,那幽深而神秘的世界向她敞开了大门,但却以粗粝鞭挞她:张季元原来是母亲的情人,她爱情的第一个障碍,竟是最亲近的人——母亲。故事后面有个细节,秀米被绑架,土匪说她母亲不愿赎她。而她母亲不承认有人来要赎金。这样的悬疑,到故事结尾也未解开。我以为,这是作者有意而为的,正是人生际遇的种种不确定性,更加深了生命悲剧的意味。

张季元是蜩蛄会的成员,但他越来越迷恋秀米,因有着“现有的眼前的美好存在”,他迷茫、动摇甚至怀疑。原来,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有着革命理想的普通人,他不是神一样存在的革命英雄。

张季元死后,秀米出嫁了。秀米说,反正身子已不是我的,谁来糟蹋还不一样。爱情的幻灭,让她心如止水。

出嫁路上,秀米被劫持到花家舍,这个有着桃花源般仙境的村庄,让秀米突然理解了父亲那个乌托邦的梦想。后来花家舍被毁,秀米辗转至日本,几年后,她受革命党人指派从日本带着年幼的孩子“小东西”返回普济,组织帮会,建立学堂,联络豪强,进行革命准备。她甚至把家里的一百八十七亩田也卖了,把钱投入到这次革命中去。在当地人的眼中,秀米已经变成了与父亲一样的“疯子”。

“疯”恰恰表明了她对心中理想主义执念的狂热。她的革命蓝图中混杂了父亲对于桃花源的梦想,张季元的“大同世界”,当然还有花家舍的土匪实践,带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

但最终,追随她的人散了,清兵来围剿,她的儿子于乱枪中被杀,她被投进梅城监狱。临刑前辛亥革命爆发,她躲过了一劫。一年半后被释放,她回到普济的家,家里只剩下仆人喜鹊。她为了惩罚自己,禁言成了一个哑巴。

秀米的理想,最终还是湮没在一片沉寂里。那些伤痛,又如何能用言语诉说?

本质上看,秀米追寻的理想,与我们追寻的理想又有什么不同?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以及不可实现性,缓缓呈现在读者面前,就像剥一颗洋葱,你一层一层打开它,一边流着泪,一边看到,最终,什么都没有。

故事结尾是这样的。在一个冬天的清晨,秀米在她父亲留下的能预知未来的瓦釜上,看到冰花织成的两幅图景:她的父亲和一人在松树下下棋。另一幅是一辆汽车停在路边,有一个人正从车上下来,但面目模糊。温暖阳光下,冰花一点一点融化,这融化的冰花,正是秀米的过去和未来。冰花是脆弱的,人亦如此,秀米觉得心口一阵绞痛,静静地靠在廊柱上,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彼时读这部作品,是在放着舒缓音乐的咖啡馆里。空气里漂浮着咖啡因子的芬芳,但我的鼻息里,却有着某种近似黍离之悲的酸楚,它不断涌向我的眼眶我的心,我的心便如浮在空中,有说不清的凄惶。又如一座孤岛,被水围困,四顾茫然。于是大恸,几次掩卷唏嘘,怅然不知身在何方。

其实第一次读格非的《褐色鸟群》,就被他的文字所吸引。他的文字有一种特质,优雅、从容,浸润过时光的忧戚,有种引而不发的伤痛,带着珠玉般的光泽。同时又带着扑所迷离的魅惑,流淌着古典文学的精致。叫你不忍释卷,又不忍卒读。

《人面桃花》这个故事是奇幻而沧桑的。打动我的,除了主人公的故事。还有作者的视觉。作品里,我们看到格非对事物怀有的一种彻悟和宽容,对历史、对人性理解有着一种胸怀大气的达观和淳厚。所以他笔下的人如张季元,如母亲,如翠莲,你很难说是喜爱还是厌恶。但他们是真实的,人性的,历史的,悲剧性的。

这是一种温暖的视觉,喧嚣如当下,作者娓娓道来,心怀悲悯,目光柔和。因而作品显得朴素、宁静、温婉但具有强大力量感。他细腻地去阐释人生,洞悉历史。

在这个立秋已过,寒露将至的午后,我捧它于掌心,沉湎在那过往的岁月里,看一颗执著追寻的灵魂,那般用尽全力。我那在现实里一层一层裹起来的盔甲,瞬间支离破碎。

每一颗心都是一座孤岛,被水围困,与世隔绝。

每一个梦想,都值得奋不顾身地追寻。

此时,有一个声音在心里响起:咫尺桃花事悠悠,风生帐底一片愁;新月不知心里事,偏送幽容到床头。                   

(全文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