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的价值及读书策略 郝晓东院长 孙影教授 20

2019-06-06  本文已影响0人  菡紫弦月

        昨天晚上进行了共读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今天晚上,由老师们向郝老师和孙老师咨询读书会如何开展的策略,以及自己在创办读书会过程中的困惑。以下为沙龙中我的所记、所感、所思。(整理的太晚,明显感觉有些东西都忘了,执行力啊!)

孙老师: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读宇宙文章

郝老师:世界无所谓复杂,无所谓简单,关键就在于你如何解释。思维的构造主要靠经验的积累。本来我们应该用思维来指挥行动,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却只会用屁股想事情,因为很多人在座位上就把想出来问题解决的办法。

反思:孙老师和郝老师的话,句句都有琢磨的地方,只是有时理解不了,又有时只写下只言片语,因此容易出现误解他们的意思。就两位老师上述的内容而言,我的感受就是多读书,多走出去看世界。在你还没有足够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先听再发言。)

孙老师: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若希望得到成长,必须去阅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阅读的小高潮,如果没有,努力给自己创造一个阅读的小高潮。比如孙老师每年要读几十本书,而她阅读的小高潮就是她读博期间,甚至她用行李箱去图书馆借书。曾经有位专家说过,如果在某个领域下功夫,去专研,那4-5月,将达到一个高度是许多普通人无法达到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花4-5个月的时间专研一件事情,那我们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高手,这性价比是非常高的。可是,我们有多人能静不下心来完成这4-5个月的修炼?要找到最佳的学习路径,使自己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发生变化。

反思:孙老师在读博期间,创造力自己读书的一个小高潮。我在思考,我的阅读小高潮以前有过吗?好像就是考研那段时间,可是那段时间看书比较功利,很多考完就忘了。而现在,似乎也没有完全进入阅读的状态。我想,研究生期间才是最好的阅读时期。可是她已经匆匆过去两年,我该如何合理的安排时间,合理安排写作论文、学校工作、听课的时间,陪伴孩子腾出时间来阅读?以前总为自己事情多而不看书找理由,现在我明白了,理由想要找,那分分钟都有,可是大家都是24小时,那些新网师的优秀老师们他们甚至还担任了许多学校职务、教学任务、有些家里还有两个宝宝,人家是怎么做到的?后面孙老师的讲座也讲到了这个问题。)

问题一:读书会的人越来越少,怎么办?

郝老师:首先,读书本来就是少数人做的事情,关键是自己读了。所以你不要有普济众生的想法,不管人多还是人少,关键问题时你最后学到了知识吗?你有成长吗?

其次,收获。如果我们每次读书会都在讲正确的废话,那肯定听着听着就不会来了,因为大家觉得在这个组织里面没有什么收获。如果别人能从读书会收获很大,那在他心中一定会慢慢成为重要的事。而重要的事,总有时间。没时间是因为我们并不认为它是一件重要的事。

孙老师:首先,读书会要设置门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来。有的时候要进行筛选。如何筛选?最简单的就是交阅读史,或者是交读书会会费。这样其实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淘汰掉一时兴起的一部分人。

其次,读书会要有制度。比如连续三次缺勤,即淘汰。我们人就是这样,有了淘汰制度反而会更珍惜,因为他会担心如果不努力,有一天就会被剔除。

再次,书要经典。一定要啃读经典的书,可以是教育经典,也可以是文学经典等等,尤其是获得大奖的书籍。因为经典的书容易造成我们的认知冲突,而我们之所以容易坚持下去是因为书籍让我们的原有思维进行了180°的大翻转。

最后,预习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要合理,要能提高学生认知的。

王晓娟老师是常春藤读书会的一名成员,从一开始读不懂到后面成为领读人,她的发言让我很受启发。

王老师:我们的读书会也经常人少,我们订的规则就是少于三个人就不读。但是,我会回家读,我把我的爱人拉上一起读。就这样坚持读书。首先要有自我成长,自己强大起来。其次,自己要坚持,不要期待太高。当你真正发生改变之后,别人看到你的改变,也愿意一起读。

反思:首先,不管读书会人多人少,重在自己的收获。如果你想读,而且想把读书会办好,那就必须有门槛、有规则、书经典、问题好。要让别人能从读书会中有高效的收获,读书会才能有持久下去的可能。作为一名“玉茗读书会”的逃兵,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问题了。主要还是因为时间冲突,但当初时间又是我们自己商量的,所以真的没话说,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其次,最最重要的启发就是王老师说的即使读书会人少,举行不了,那也回家跟爱人读。所以,我要把我家大斌哥调动起来。第一,因为我们俩不在一个系统里面,工作性质不一样,所以如果不一起读个书,真的很难有共同话题;第二,如果我们俩的三观一致、教育观一致,这样在以后的教育孩子的路上才会产生较少的分歧。而这些都要有共同的理念,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共读一样的书;第三,调动他,其实就是在给我自己减负。我现在发现了,我们不是普济众生的神人,我们可能也没有办法那么伟大。我们学了那么多知识,其实最应该影响的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我经常喜欢跟别人高谈阔论,特别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更是滔滔不绝,可是我反思我唯独没有对身边的人讲这些。也许给别人讲可以满足虚荣心,可是最应该影响的人不应该是身边天天生活在一起的人吗?

最后,精力能力都有限,所以我打算我跟大斌哥组成一个“读书会”,暂时也还没有接纳他人的能力。我们俩先来找一本共同都感兴趣还经典的书,他喜欢历史,我喜欢文学,那就读王力先生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常识》吧。第二,我打算一周读两次,一周读一次很容易忘记感觉,一周两次的频率可能更容易形成习惯。第三,我觉得不能在家读,因为要跳出家的环境,营造新的、严肃的学习氛围。所以地点肯定不在家。第四,一次读一个小时至两个小时吧。第五,今天开始。我得想办法把这个事情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所以,准备得做个阅读记录之类的东西。)

问题二:打造书香校园,都快坚持不下去了。(午读时间)

郝老师:1.这样的活动容易虎头蛇尾,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在设计共读书目时,要将学生的整个学段看成一个系统,每个阶段的书要统筹考虑,争取做到周到。

2.让学生真正的读懂。共读就像核桃一样,就差老师的一股力量才能让学生品尝到美味。老师必须要先读,老师如何读?靠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必须靠整个教研组的力量来进行。比如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如果按照我们一般的解读,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原来我天生就不是一枚天鹅蛋,所以我不能变成天鹅的困惑。而如果我们的高度能够引申到你想成为一枚什么样的蛋,就靠你后天的努力,取决于你自己,那这个主题就完全不一样了。

3.对于文本的解释,有三种理论观点,但不管何种观点,也必须通过专业学习,才能读懂。

孙老师:

1.要看你们为整本书阅读做了什么准备。我们在整本书阅读的时候,该如何操作?

2.做法:

首先,介绍。要给孩子介绍这本书。那最好的办法就是看标题、目录,成为孩子与书籍之间的媒人。2.推进。就像恋爱一样,给孩子们抛出问题,提出悬念,引起思考和兴趣。让孩子们有进一步想要了解书的动力。3.分享。在有效的时间内,要让学生理解概念,找到一个点。这个点有讨论的价值,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讨论。读书分享会要做的精彩一些。要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给他们造成新的认知冲突,然后在冲突中探究,让他们的思想自由。4.展示成果。可以用传记、思维导图、甚至用写信,投稿等方式来鼓励学生。

反思:关于孩子们的整本书阅读,我觉得我可以搬到我的教学当中。如果孩子们中午不回家,如何利用这么长的时间?一定要跟孩子们一起做一件事情。怎么操作?我初步想的是首先,要选好一本书;其次,要读过这本书;再次,放在学生当中,看以什么方式展开,这里我觉得我好像需要看点整本书阅读的文献、著作之类的;最后,成果展示。可以是评阅读之星、共读墙创设、画思维导图、写写感受、甚至可以投稿等。)

问题三:读书会的形式是网络读书会,有点坚持不下去了。

郝老师:1.首先,我们要考虑“我有什么收获?”不要去考虑所有人,一般五个人就可以共读,甚至,三个人,两个人也行。这个就看自己。2.读书会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需要通过对话来改造原有的认知,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评价,从不同人吸收不同的经验,可以有不同的观点。3.不要为读而读。一定要将读书会与教研组的教研相联系,或者不是教研,我们可以是学习,或者是形成一篇文章。如语文组解决诗歌解读,那我们就读诗歌解读相关的书目。

孙老师:1.在读书会人数还比较充实的时候要发展核心成员,而且还要巩固共读成果。2.对于读书会来说,要有反馈。一次、两次、三次(这里的内容有点忘了。)3.读后感和读书笔记是毁掉读书会最好的方式,所以究竟应该如何操作?最好的办法是结合实际,解决实际的问题。或者给予奖励,当然是指的精神方面的奖励。

反思:在我看来,网络读书会得制度够完善、阅读程序够完整、收获够多,才能持续下去,而且这一群人一定是志趣相同、有过面对面共读、不容易放弃的人。或者刚入之初,交多点会费,最后返还,是一个约束的方法。但是,还是很困难,我不太敢尝试。还是现实的比较好把控。)

问题四:我想拉一些人进我的读书会,可是他们不愿意,怎么办?

郝老师:首先,想让人吃饭,得让他有饥饿感。如果他没有饥饿感,你把他生拉硬拽弄进来,也维持不久。其次,在新网师学习的老师有一个共性:他们必然是现实中遭遇失败和危机,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了,才会寻求这个集体的帮助,在这个共同体中,才会沉浸下去。优秀是卓越的敌人。生活学习出现困惑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再次,要抓住聚焦点。比如在进行文本分析时,要让文本知识与学习经验产生冲突(需要教师制造,这就体现了教师的水平。)如何设计好引起冲突的问题?这就需要文本解读的功底。我们需要看大咖的解读,比如孙绍振、钱理群、干国祥、魏智渊等人的书。

孙老师:我提出的是互文式阅读。也就是在阅读中提出两种相反的观点,以此来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学生思考、选择站队时,让学生进行思考,思维进行碰撞,相互冲突。这时,老师不要轻易的站队,不要发出自己的立场。要不然学生就停止思考了。当发现有一对比较弱时,老师可以帮忙。当讨论不够激烈时,老师还可以煽风点火,以此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五:如何读书?

郝老师:首先,我们要找尺码相同的人,内心要有一个观念,那就是读的透彻比读的多更重要。

其次,要让读书产生效益。比如我开设的读书营、研学营、就是将知识变现。吸收的同时也创造了价值。能创造价值又发过来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阅读。成为了激励我们读书的动力。这些都是意想不到的意外的收获。再次,不能凭兴趣读。还是要读经典。要通过读书来领会书籍。书籍背后,要有持久力。

最后,要靠近高人。经典书籍读不懂不等于没有收获,让书籍之间彼此形成链接,说不一定那一天突然很多知识就通了。比如当初我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我觉得叶嘉莹的书不错,于是我就买了叶嘉莹的书看,后来就想,叶嘉莹先生为何解读的这么好?原来这背后是有一本伟大的著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那王国维又是如何写成如此成系统的书籍?原来这背后还有叔本华的哲学和中国的哲学冯友兰。所以就得这样一层一层抽丝剥茧,这是他人的思维形成过程,也可以成为你的思维形成过程。

其实读书会的本质是对话,网师的课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不是随便安排的,而哲学是对重大问题的回应。

孙老师:首先,我们在读书时,选择的书籍,喜欢的书籍一定是跟自己生命气质相近的东西。那当我们在阅读中感到困惑时,我们可以看名师的名师,找同样生命气质的人。因为你跟名师既然很像,那名师的名师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会引起你的兴趣。最后发现,原来哲学是学科之母。当然,一开始的接触肯定是痛苦的,比如《非理性的人》《苏菲的世界》等,读懂很困难,那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名著一个机会,给彼此100页的时间,再说喜欢不喜欢。阅读时不要“滑行”,要慢慢的读。不要给自己布置硬性任务,慢慢啃,细细嚼。“啃”,得啃开才有乐趣。最后就是大家一定要有心理准备,经典读一次不一定有收获,可能三遍、四遍、甚至更多次,才会让人们发现他的更高价值。什么是经典,经典不是看完就不看的书,而是那些能让你反反复复看的书

反思:如何读书,让读书的行为坚持下来。首先要明确读书一定能产生效益,只是时间问题。第二,靠近高人,冯老师说“高人的水平就是你的最近发展区。”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哪里找高人?首先身边优秀的人,其次,网络上优秀的人,比如新网师这个学习共同体,再次,名人名家的著作。最后,一切有机会接触的高人。第三,读经典是痛苦的,所以不要妄想读一次就能够有很大收获。为什么叫经典,那就是我们反反复复还在读的书才叫经典。给一本书100页的时间,看你们能否恋爱?实在不能再说分手。对于你喜欢的书,可以去深挖这个书或者是这个作者背后的系统,因为你们一定在生命气质的某个地方有相同之处。

这样看下来,我要读的书的方向、读书时的心态,读什么书,心里就有点数了。)

问题五:英语怎么阅读?

孙老师:语言的本质就是对话,在选择资源上面,可以用RAZ,这是一款学习英语的APP,有较为纯正的外教发音,从小学一直到高中的陪伴都没有问题。所以在此,一定要选择好的陪伴资源。当我们带孩子走到可以走的地方时,就要勇敢的撒手让他自己走。其次,用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孩子注意力。10分钟左右可以转换一次教学的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最后,语言最重要的就是在真实语境中的运用和训练,因此要多给孩子创设语境。

关于阅读成绩,阅读是一个慢过程,可能要一年半载才会有效果。因此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英语的关键期是在11岁之前,因此要形成良好的英语习惯。

问题6:数学老师的困惑,数学融入了很多语文知识,希望请来数学大咖

这位老师分享了自己数学课堂融入的语文因素,我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好。我突然想到名著融入数学的课程,不知是否可行。比如,《西游记》,可以设置情境,孙悟空为了救师父,必须要通过妖怪设置的障碍,这个障碍就可以用数学题的方式呈现。当然,这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反思:不管是哪个学科的老师,都需要阅读,学生也需要相关的阅读,这是需要,也应该成为共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