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思考阅读及写作
齐帆齐微课
年度进阶营第144篇,1879字数,共累积191950字数。
查理·芒格曾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培根说过:“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董卿也曾说:“我始终相信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这些名人金句无一不在说明阅读、写作对我们的种种益处,这是一项值得我们用一生坚持的爱好。
从我意识到阅读写作的重要性,至今已有半年多,也坚持了半年多,时隔半年,我觉得自己应该重新认识阅读及写作。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88536/c536fc6a15b50cf5.jpeg)
01 再谈写作心态
我们应该把写作当成是自己一生的爱好。为什么是爱好而不是事业呢?
我相信每一个人当初开始写作的理由都带有写作变现的心态,当然,我也不例外。
但我坚持写作半年以来发现,要把写作当成一份事业去做太难了,通过写作挣钱在新媒体新兴起的时候,或许很容易,但现在真的很难。
特别是写作小白,在你还没有写出100万字及大量的阅读量之前,你是很难通过写作变现的。
而阅读量、写作量都需要长期的坚持与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如果你写作的目的只是为了变现,恐怕难以坚持下去。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兹曾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我现在特别喜欢这句话,我把它当作我阅读写作的座佑铭,并把它抄下来,贴在书桌前,时时提醒自己。
我写作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我想通过写作记录自己的生活,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02 重新认识日更
关于日更,外界一直有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是坚持日更,每天坚持写、写、写,写多了,文章自然会水到渠成,妙笔生花。
另一种声音是不支持日更,与其每天逼迫自己日更,还不如一周之内好好打磨一两篇文章。
其实这两种说法并没有对错之分,对于是否坚持日更,主要看自身的情况。茶诗花老师曾在文章中说过,对于时间多、小说写作者可适合千字文日更,而对于写作小白不支持每天千字文日更。
我从今年2月28号开始坚持日更,每天都坚持写一篇千字文章出来,刚开始真的动力满满。
可在我坚持了五个月之后,发现日更变得特别困难,原因就是自己知识储备不够,心里再无东西可写了,最后日更变成凑文字的状态了。
茶诗花老师说:“日更,并非要求每天都要写出一篇文章,而是每天保持写作的状态和节奏。培养自己的写作思维,像作家一样去坚持写作,坚持练笔。”
深以为然。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88536/6731fba30de1c719.jpeg)
坚持练笔,坚持日更,并不需要每天都逼迫自己写出一篇千字文章,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及写作情况,每天坚持写两三百字,保持自己持续写作的状态就好。
况且对于写作小白来说,与其每天怱怱忙忙凑出一篇千字文出来,还不如多花点时间,好好打磨一篇文章出来,也许这样对自己的提升反而会更大。
比如新媒体文,一般都是三段式,我们完全可以分三天来写,这样就会有时间去找素材、金句、案例,用心写好一篇文章。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日更,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去调整日更数字,或者考虑是否日更,这样写作才能走得更长远。
03 重新认识阅读
说到阅读,很多人都会抱怨,书读不懂,没有效率,记不住......
这些困惑我也有,那是因为当我们拿到一本书的时候,喜欢逐字逐句地读,喜欢从头到尾地读。
在我读《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的时候,特别痛苦,看了三分之一,依然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
秋叶大叔在《高效学习7堂课》这本书中说,我们阅读应该带着问题去读,当看一本书前,我们首先要先思考一下,自己看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想从这本书中收获什么?然后再从书中找出答案。
后来我再看《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的时候,先拟出问题再去看书,比如拖延的原因是什么?克服拖延的方法又是什么?
巴金曾说过:“仅在字母、文字和书页浏览一番,这不是读书。阅读和死记也不是读书。读书要有感受,要有审美感,对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会贯通,并付诸实现”。
的确,我们不仅要读懂书,还要学以致用。对于如何学以致用,费曼学习法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所谓“费曼学习法”,就是选择一个概念,把它说给完全不懂的一个人听,遇到卡壳时,再回去看知识点,回顾后重新简化语言表达。
比如致用类书籍,我们可以每天安排45分钟去阅读,并带着问题去看书,从书中找到答案,然后利用15分钟去讲给别人听,他若听明白了,就代表你理解了书中的内容。
如果找不到复述的对象,那我们也可以对着讯飞软件说一遍,看我们能否清楚地把这个知识点表达出来,最后可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发朋友圈或者读书群分享。
总之,读书及写作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坚持的爱好,即使无法改变我们的物质生活,但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开拓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