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选择成为一个运动员
现如今我对运动的痴迷,恐怕只有我自己清楚。
当然,周遭的人也有一些见闻,因为我虽然不高调,但也不隐藏,只是自然而然、光明正大地走我自己的路罢了。其实我的朋友亲人们也都知道我是非常爱运动的。
从最开始的跳绳、篮球、跑步、游泳,到现在的健美、健力、瑜伽、冥想,一路走来,运动的形势变了,热爱的本质并未改变。这份本质既是对痛苦(或全神贯注)过后的生理性愉悦感的追求,也是对突破自我界限、建构和探索身体秘密的痴迷。
历史说明了一切——大到民族、国家甚至人类,小到个人,任何问题都能从历史中找到答案。我简单梳理了一下我关于运动的历史。大概七八岁的时候,我家附近开发了一座供市民锻炼身体的山,第一次爬那座山的场景我还历历在目:一路上山的阶梯还没有打上水泥,只是泥土阶梯,我气喘吁吁地终于快到达了山顶,我已经走不动了,爸爸在一旁不停为我加油打气,我义愤填膺地叫道:“我一定会爬上去的!”然而我还是走不动了,最后是爸爸背着我登上山顶。后来爸爸经常带我去爬山,这座山也修缮得愈加完善,说是“爬山”,其实就是爬楼梯而已。有一次爬山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爸爸的同事,那位大伯是真的丧心病狂,一路杀气腾腾地在我后面又骂又喊,就像赶猪一样,我被动地用尽全身力气用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快速度登上了山顶。从那次以后,我每次爬山都不自觉地每次都想要“复制”那一次的速度,拼尽全力在最快的时间登顶。现在想来,我真正想“复制”的,是那一次被动地拼尽全力后的愉悦感。总而言之,我从“被赶着运动”到自发性的拼尽全力,是第一次里程碑式的转变。
然而我认为,纵然小孩是白纸,“写上”一些什么也不是轻易得可以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经过再三洗礼。游泳也是那一段时间我喜欢的运动,那时我可能还不到十岁,有一次我一口气游了好多好多个来回,也许有一两公里吧,我游的泳道边上刚好有一个救生员,每次游回来看着他我心中油然而生一股优越感,心想:“嘿嘿,觉得老子厉害吧?”终于,看我一直游个不停的救生员叔叔忍不住开口了:“厉害啊,小子。”我只是故作镇定地简单回应了一下。
再后来十多岁的时候,爸爸又逼着我去跑步。后来我便自己主动地想去跑步。在被篮球占领了几年青春时光以后,我开始对跑步上瘾,几乎天天跑,这是我的第二个里程碑。高中毕业后的3年多的时间里我应该跑了1000多次,里程累积有4000多公里。
2017年年底,保研后的我定下了未来三年的路,又厌倦了实习,彻底闲下来的我开始系统学习健身,这是我的第三个里程碑。
从这个时间节点开始,一切似乎都更好玩了。如果说以前与运动的交集只局限于“热爱”,是感性的,那么现在我对运动的认知则开始走向科学与理性。我从实践出发,几乎每天去健身房训练、科学的饮食自然是不必说的,在网上的时间也花了大部分在看健身博主的内容分享——从动作学习,到肌肉生长的基本原理,到营养学,到受伤后接触运动康复学,再到生物化学等等……一路下来,我的认知里关于健身的体系似乎已经形成了完整框架。当然,毕竟到现在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还仅仅是框架而已,细枝末节的部分,还需要我不断的实践与学习去添砖加瓦,日益丰满我的羽翼。
真的,一切似乎都开始更好玩了。在健美之外,我接触了力量举,在蹲起和拉起自己的两倍体重时,我感受到了人性最深处的释放。运动过程本身的愉悦感以外,我还渐渐感受到了“建构”的乐趣:建构自己的身体,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自己的心灵、情绪、掌控力……甚至,建构自己的未来?
我相信当你对一件事情真正热爱,你是会不由自主地就一直坚持下来了,一切都后知后觉。我对健身就是这样。因此,我甚至对自己的未来走向提出了新的可能,但是我此刻还不够坚定,也不够自信,因为沉淀的东西远远不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高考后的那个暑假,我几乎天天夜跑。我清楚得记得我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只要我还能尽情地奔跑,就好了,一切其它的都无所谓。这是我在一次夜跑完之后,在化学物质对大脑的刺激下说的,那种时刻,人总是无所畏惧。
我觉得生命就该如此,一切目的都是毫无意义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所谓“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老话暗藏了根本的人生哲学,作为一个生命体就该动起来,爆发潜能,去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