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是灵魂的滋养,不是金钱的堆砌
等电梯间隙,看到同栋楼的几个女人凑在一起小声八卦着什么…
其实我知道,她们在议论16楼那家的女儿。夫妻俩老来得女,视若掌上明珠,宠得无法无天。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任性得很,稍不如意就跟父母大吵大闹,在这个小区“挺有名”!
女孩昨晚向父母提出想换一辆新电动车,父母没答应,当即发飙跑下楼,至今不见人影,父母快急疯了…
我搬来的时间短,没有见过这对夫妻。听对门讲,这家父母已年过半百。女孩的母亲在小区做清洁工,父亲带点残疾,但不影响生活。父亲买了辆二手“摩的”赚点生活费,生意不好时就兼职送水,总之赚钱挺难的。
夫妻俩平时很节约,听说有时买菜都要等到市场收尾。但对女儿几乎是有求必应,那辆电动车其实不旧,还八成新,去年才买的…
现今的社会,有一个现象很让人担心:全民富二代!!!
如果说,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无忧,生活优渥,可以理解。但是许多的工薪阶层,收入并不高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孩子当富二代养,满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机电脑非苹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结果怎么样呢?
前不久上海报道了这样一件事:
一名体型较胖的年轻女子,在大街上用手狠狠地拽着一个环卫工人的头发拖行数米,旁边其他环卫工急忙上前拦架。记者一采访才知道,原来是女儿在向母亲要钱!
这位母亲已经48岁了,做环卫工10多年了,一个月才几千块钱。她的女儿孩子都有了,还隔三差五伸手向母亲要钱,不给钱就辱骂、吵架、打架……
这就是溺爱的后果,过度的爱,会让孩子会无视父母的辛劳付出,把这一切当成理所应当,最终变成啃老族、白眼狼…
这就是难以逃脱的“穷人定律”:明明条件一般,却将孩子当成富二代养。
有些家庭情况不好的家长呼声很高:
“就算家里再穷,也不能让小孩吃苦。”
很多家长不仅仅是说说而已,他们已经付之于实践。平日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却把自己辛苦挣来的毛票分毫不少积累起来拿给孩子大手大脚地花。
好的教育是灵魂的滋养,不是金钱的堆砌。
同事杜梅大姐的女儿曾一芊也染了很多臭毛病,时时刻刻向富二代看齐。
杜梅父母年事已高,父亲长期住院,家里非常困难。她和丈夫的薪水加起来除去每月医院的开销,剩下的只能勉强糊口。
去年她女儿勉强上了一所民办大学,他们倾其所有每个月都尽量满足她。刚上大学时,大姐一个月只给一芊1500块,但是当一芊知道其他同学每人每月要花3500块钱的时候,她也提出同样要求。考虑到她刚刚进入大学,可能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环境,一家人勒紧裤腰带满足了她。
3500元生活费???!!!我们惊呆了!如此贫困的家庭,一个月要拿出3500元给女儿做生活费,这是什么概念?打肿脸充胖子!宠到没有边际了!
好不容易挨到了大二,一芊却越来越像富二代的做派了!有一个月她居然变着法前前后后要了5000元。
家里实在难以为继了!大姐提出要减少她一半的开销,一芊爸爸也提出让她向勤工俭学的同学学习,好歹也去打个零工,赚点零花钱。但是习惯了“富二代”身份的一芊,怎么可能理解父母呢?她当即摔了电话,大姐被气得住进医院…
总有一部分父母一心相信“富养”就是最好的教养方法,但是他们错误地理解了“富养”这两个字。
“富养”儿女,就是让他们多一些实践锻炼,增加一些阅历和见识,培养他们坚韧、乐观、顽强的性格。这样“富养”的孩子因见多识广、独立、有主见、有智慧,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明白什么是才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其侧重点在于孩子的素质教育以及精神教育。
记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
总之,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引导孩子学会勤奋和努力,这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