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了解自己是很容易的事。
了解自己又是很难的一件事。
前者是基于浅薄的表象,就像你用美颜拍了一张照片,你以为那就是你楚楚动人的容貌,你看见了美丽的自己。
其实用过美颜相机的人大概都知道,那并非自己。照片中的那个人是谁,与自己有几毛钱的关系,是否有人在美滋滋的欣赏后想过呢。你就是爱上了自己倒影的纳喀索斯。
你真的认识美颜幕后真实的自己吗,是怎么样真实的五官,皮囊,有什么样的内在,目标,理想,灵魂。当你诚实的对自己面对面,擦掉一层又一层的滤镜,伪装,你才会开始认识真正的自己。
我在一本心理学的书里遇到了另一个自己,不知道谁先谁后,谁是模子,反正,我确实是这样一个状态,不,是常态。
推荐一下,这本书是《5%的改变》,作者是李松蔚。
共花4小时读完成。里面有点案例有代表性,也许你也能找到某个自己。
四星好评。
两颗星给作者。敢于请旁观者检阅,且展示自己的不足。在“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好作者”的前提下,这样的做法和写法是有风险的。从侧面说明作者的豁达与勇敢。
两颗星给后记中的刘丹老师。点评十分到位。有些在前面案例拆解过程中的疑问,在后记中有被指出。有些案例,刘丹老师能一言以蔽之,直指关键。用提问与反问的方式再次引导出作者对自己,对心理疗愈干预方法优缺点的观察。
想说,生活是复杂的,问题难也是可能是复杂的。对于李老师这个树洞来讲,读者的留言篇幅是有限的,很难凭一篇留言几封反馈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解决方案给捋顺。
但作者细心的做到了很重要的大部分,认同求助者。他能从有限的信息里观察,看见求助者的困惑,这很难得。看见是最重要的一步。有看见,才有后面的理解。
求助者求的是看见。
至于方案,他们心中或许有答案只是想确认,并没有真的打算实施或实施起来有不可言说的阻力。或许没有,但作者给的好方案,他们也会用近似同样的态度去处理。人,只会听见自己想听见的,看见自己想看见的。
基于此,也许5%,甚至低于5%微不可察的改变是比较好的出发点方案。
至于我自己,能在现状下做到0.1%的改变,已经是善莫大焉了。我的那个模子是谁,留个悬念。
继续加油吧。
晚安
202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