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感交集处,人生致味时
以前总觉得一个人的诗能够在短短几天内读完,读完之后列入已读书库。而后回过头来,才发现人在某一阶段只能读懂一本书中的几首诗,它跟年龄有关、跟经历有关、跟情境有关,不到那个点它就如其它普普通通的作品一样,不能挑拨起内心的思绪。
也才渐渐体悟一个人在一个阶段中能接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曾看过海子,也抄过他的无数诗集,如今要是硬要我背来,可能最熟悉的莫过于那首家喻户晓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在今天的此情此境中,我却独独想到了他坐火车经过哈德令时写的姐姐。
世人皆讨论他的作品格调之高应该在另几首反应对现实物欲横流、虚伪、带着面具生活的强烈不满,以及对质朴的田园生活地向往。
而这首日记体的哈德令,这座雨水中荒凉的城,戈壁空空,悲伤时握不住一滴眼泪之城,为何就让我动容了。这一夜石头归于石头,青稞属于自己,这是今夜路过的唯一的、最后的抒情,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记得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是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那时喜欢上这首诗,大约是出于对人生的迷茫,和无法释放的孤独及压抑之感。那时因为喜爱,便盲目的抄了很多他的诗。现在看起来那时候抄诗的样子,真像那时的性格,抓住一件事,就像抓住了一个鱼钩,总想拼命的握住,以为这样就能挣脱出水面。
所以总是用力过猛,容易自己被自己所伤,而这些痕迹却为现在的我体会生活埋下了一道伏笔,让我有幸在人生的百感交集处,沿着微弱的记忆痕迹找到一首符合心境的歌或一本书、文章或仅仅一句话,让我能够慢下来再将曾经拨快的生活,细细品尝。
如今得失之心已不再是生活的全部砝码,也承认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就像我还不懂《亚洲铜》,读过王小波,现在也充满疑惑,却在这个时间段喜欢上了齐邦媛的文字。
也许人生就是将一件事重复品味的过程,快与慢也总会在时间里被调和平衡。
就像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一诗中写道:少年听雨阁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上,江阔云底,断雁吹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