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1
2024-08-20 本文已影响0人
贫僧法号铲屎
最近经常刷到孙周兴教授的哲学课,受益良多。
偶然的一次,听孙教授讲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与动力因,忽然觉得哲学的进步与发展之所以在当代几乎停滞,可能是当代人类对哲学的研究过多地依赖于科学。
在孙教练的演讲中,科学决定论这个词一闪而过,如同我平生第一次了解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一样,这个词令我心灵震撼。
亚里士多德提出目的因,在于指出事物的发生必须有一个确实的目的,而动力因却说,事物的发生在于动机的产生。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究竟是主观动机还是客观结果,两者之间谁主导了事件的发生?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和人类自己的视角来看,动机和目的,即动力因与目的因是互补与统一的。
比如我想与某人成为朋友,成为朋友是其事件的目的因,然而想交朋友的渴望是事件的动力因。
主观欲求作为人推动事件发生的动力因,使事件走向想要最后达到的客观结果,完成动力因到目的因的闭环。
要理解一个人的言行,无非在于明白他的动机和他的目的之间存在如何的相关性。
又比如一个人如果想要一所三倍于现有住宅的大房子,其完成目的的动机可以是想要改善心中的压迫感,以及获得更大的自由,而三倍这个量词显然代表着欲望想达成目的的程度。
或者一个单身已久的年纪人忽然说想要生两个孩子,动力因表明的交配欲望代表着此人完全的性成熟,至于两个孩子的目的因,则表现出加倍的渴求。
哲学与心理学之间所表现的密切相关性。令我沉迷。
然而心理学的许多知识并不能为科学所验证甚至表述,这使得我想起经济学家布兰尼说过的话:“我们所认识的知识,其实远多于我们可以告知他人的知识”。
布兰尼称这种不可言说的知识为缄默知识。
对科学的完全依赖与对缄默知识的不信任,也许正是哲学走向消亡的关键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