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常识医学科普医学圈

猩红热

2020-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爱文者小诸葛

猩红热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传染病,病理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其在5到15岁居多。

A组链球菌也称化脓性链球菌,可侵及人体任何部位,以侵及上呼吸道最常见。细菌本身菌体成分及其产生的毒素和蛋白酶,均参与了致病过程,引起了一系列化脓性、中毒性和变态反应性病变。链球菌多由呼吸道侵入人体,首先引起咽颊炎和扁桃体炎,在其产生的蛋白酶的作用下,使炎症扩散并引起组织坏死。同时由于细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的作用,可引起全身毒血症表现。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在2到5天,少数人也有一天,也就少数只有七天。

猩红热共有三个时期:


1、前驱期: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杨梅舌、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软腭充血水肿,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即黏膜内疹,一般先于皮疹而出现。

2、出疹期: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状之一。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少数需经数天才蔓延及全身。

典型的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样”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称“口周苍白圈”。

病初起时,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突起,称“杨梅舌”。

皮疹一般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2到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5到7天甚至更久。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一般为非化脓性。出疹时体温更高,皮疹遍布全身时,体温逐渐下降,中毒症状消失,皮疹隐退。

3、恢复期: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躯干多为糠状脱皮,手掌足底皮厚处多见大片膜状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表现。脱皮持续2~4周,不留色素沉着。


其中猩红热根据病情程度和部位不同可分为五大类:

1、普通型:在流行期间95%以上的患者属于此型。临床表现如上所述。有咽峡炎和典型的皮疹及一般中毒症状,颌下淋巴结肿大,病程1周左右。

2、轻型:表现为低热或不发热,全身症状轻,咽部轻度充血,皮疹少、色淡、不典型,可有少量片状脱皮,整个病程2至3天,易被漏诊,近年来多见。

3、中毒型: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剧吐、头痛、皮疹可呈片状或出血性淤斑,甚至神志不清,可有中毒性心肌炎及周围循环衰竭、化脓性脑膜炎、中毒性休克、败血症等。此型病死率高,目前很少见。

4、脓毒性:咽颊局部黏膜坏死形成溃疡,有脓性假膜。可引起各种化脓性并发症和败血症,如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颈淋巴结炎等,已罕见。

5、外科型(包括产科型):病原菌由创口或产道侵入,局部先出现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无咽炎,全身症状大多较轻。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猩红热呢,其实猩红热的有些症状与麻疹有些类似,都会出现皮疹,所以一旦皮疹出现时,要立刻前往医院,医院会根据相关的检查报告来判断是麻疹还是猩红热,一般的体格检查是无法检测出猩红热的。

猩红热的检查需要特定的检测才能知道,所以一般的常规体检无法检测出猩红热,不过放心的是,进行相关的核酸检测是可以检测出的。

如果检查出自己患有猩红热,首先不要害怕,要前往医院进行治疗以及其他的检查,排除其他因素,并且听从医院的安排,密切接触患者的人员要自我隔离6天以上(一般在7到12天之间),并且要进行检测,三次检测均为阴性时,才能接触隔离,在此隔离期间,接触过患者的物品要严格消毒,可以用沸腾的开水清洗。

不过可惜的是,猩红热还没有相关的疫苗研发出来,也就是说我们人类还不能通过疫苗来预防猩红热,但是也不能说没有疫苗就无法预防,关键就是室内常通风,如果身边有人患有或者疑似猩红热的患者,要自我隔离6天以上,并且对相关物品进行消毒,待隔离期满后自己没有出现相关症状就可以结束隔离,如果自己出现或者疑似猩红热的症状,要立马前往医院或者拨打120急救电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