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并不限于这里
世界并不限于这里
袁夏
刊载于东莞图书馆《易读》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艺术家戴维.霍克尼说:相机只能看到你眼前所见的事物,对于当时没有出现在眼前的东西,你就无法拍摄了。
对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拿着相机和手机都是在拍眼前所见之物。如果说世界是一个完整的圆,我们看得见的部分,只是两眼之间,而两眼之间的无限地带,不只是说空间更多的是精神空间的那一切,就是我们要去表达的。
摄影对我而言,并非旁观,更不是单纯为了制造一幅瑰丽的艺术品而是透过切身经验,发现世界的某些片段与自身生命间的某种关联,进而寻求与那些片段事物在精神上的神游邂逅。惟每每总在内省与向时代展现自我意志的夹缝间,我感受到无所适从的两难困境。——日本著名摄影家森山大道如是说。
其实,无论你是不是摄影师,你都在摄影,曾经这些大师只对摄影圈有意义,现在,他们越过摄影圈走近所有人。因为,他们说的并不只是摄影,是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只是借摄影这个媒介来表达。而这个媒介,属于所有人。
照片在屏幕与屏幕之间流动,每个人都在拍照,将整个世界全然转成图像。但是,日常大多数照片都是语言方式构建的,而不是以图像方式构建的。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是,语言往往热衷于对象,而图像关注图像本身。
1839年前后,人们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把暗箱中看到的景物以化学方式凝固下来而已。2019年的今天,我们像印刷机咔嚓咔嚓把眼前看到的凝固下来。
一张又一张照片,死死的,没有任何可以想象的地方。科技进步了,但是我们拍照片的方式并没有进步多少。
想起梭罗的话:世界并不限于这里。
摄影,本来很年轻,却被我们拍“老”了。到处都是老掉牙的看图说话照片。 自从柏拉图把艺术定义为对事物的摹仿开始,无论画家还是雕塑家,首要工作就是再现一个客观的世界,艺术家的目标就是让自己的作品变成一面光洁的镜子,以达到对世界精准的映射。但绘画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莫奈,梵高,塞尚,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画家保罗·克利说:艺术并不描绘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
不可见,并不是无。而无,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受“概念”污染的“有”。既非没有,也不是有,是一种“在”。
摄影通过模仿绘画的审美获得了艺术的入门券,
人们认为摄影依附于绘画就会成为艺术。在中国,郎静山和后来主流摄影界流行的唯美沙龙照片延续了这个思路,直至今天大批摄影爱好者一直还认为摄影就美和画意。
但是绘画一直再往前走,由画家转变为艺术家,由美术步入艺术。艺术家们突然发现摄影作为媒介的无限潜力,摄影不仅可以用来记录艺术的过程(如记录观念艺术),也可以作为一种先锋的媒材,比如劳申伯格,比如安迪·沃霍尔.....与此同时,摄影家斯蒂芬·肖尔、杰夫·沃尔、辛迪·雪曼,罗伯特.弗兰克离开原来的摄影,自由地走了很远很远……
摄影,在西方世界,乃至近邻日本韩国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巨变。而做为庞大人口基数也同样庞大人群摄影基数的中国,接受并了解摄影之当下状况的依然只是摄影圈部分人,大部分人更不用说圈外的人,都是在简单的复制所见。而这种机器人都可以咔嚓的事情越简单,人们咔嚓的就越疯狂。朋友圈,一版一版的照片,刷屏的照片。
福柯认为,语言与绘画的关系是一种无限的关系。今天我们同样可以这样理解做为艺术的摄影之于语言的关系,判断一张照片的优劣。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想摄影,便是摆脱语言,在语言无法抵达的地方,发掘你内心的发现。与内心触碰的一切,正在某处徐徐袒露,只等你去捡拾。摄影,始于观看。
维姆·文德斯说:观看是一种置身于世界的行为,而思考则是与世界保持距离的手段。
也许,对于还没有被所谓的专业摄影“绑架”的拿相机与手机拍照的人,直接去拍你对于世界最原初的最真诚的未经雕刻的感知。如果说艺术,绝不是一眼就看明白的东西,而是让你欲言又止,但触动了你做为人的某一个陌生又熟悉的,隐秘又公开的无法言说之境。
“摄影师不要将自己看作是面对“其余”的世界展开报道的报道者”,约翰·伯格说,“他应把自己看作是,为卷入事件之中的人而展开记录的记录者”。
而这,需要丰饶的感知力,也许来源于诗歌。诗如灯,点亮看不到的地方。但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世界,诗歌已经凋零,这个世界的人们内心绝大多数未经诗歌哺育,所以,这是蛮可悲蛮不可救药的事情。或者,向小小孩学习,上帝在他们身上的全能的感知还是鲜活的。人们开始的时候内心还跳跃着一丝一丝火花,但渐渐地,就变得习惯,变得循规蹈矩。成长的过程,好像就是一个被驯服的过程。生命只不过一架按照社会规则运转的机器,我们的“自己”去了哪里,我们不知道。
比如你拍情侣,如果读过拜伦的诗:若我会见到你,事隔经年。我如何向你招呼,以眼泪,以沉默……你的照片会截然不同。即使是美,也如闪电,转瞬即逝,而不是永恒。
摄影家斯蒂芬·肖尔说:“我感兴趣的一件事是,在一种相当自觉的状态下看世界、与之交流,充分体验。我认为这种体验更多通过和日常瞬间的对话才得以经历。要用力地去体验日常生活,而不是对戏剧化的事情发生兴趣。”
好的照片,撕开一层又一层虚幻的假象,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原来是如此的,告诉我们存在原来是如此的。在这个意义上,拍摄者是一个揭示者、一个引导者。
所有的“点”之外,是更广大的世界。
所有“点”本身,就是无限的世界。
离开这个“点”,你会走得更远。
在这个“点”上,你会走得更深。
此“点”,是艺术,是摄影,是你的人生。
摄影不是只把一群人的故事拍给另一群人看。是拍给时间看的。看看,你的照片能存在多久而首先不被你自己忘记,更不用说别人。
摄影是很个人的事,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视觉。基本理论学习一下,其它的凭自己的感觉,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坚持自己观看世界的方式,摄影只是将其呈现出来。
美国著名的《生活》杂志创办人亨利·R.卢斯在1936年11月23日的第一期开场白所言:
看一看生活,看一看世界,亲眼目睹重大的事变,留心观察穷人的脸庞和得意者的姿态;
看一看奇异的事物一一机器、军队、芸芸众生、 丛林和月亮阴影;
看一看男人的工作一他的绘画、 城堡与各类发现;
看一看千里以外的的事物、一旦趋近就有危险的事物,隐匿在墙壁后面和屋子内部事物;
看一看男人爱慕的女人以及众多儿童;看一看,增长见识。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揽入镜头的内容,还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