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家国学与传统文化

墨香清远才情异常——青年画家李玲女士之画意人生

2018-10-12  本文已影响5人  他乡月明

牛士中

        历朝历代为宫廷及达官贵人服务的画家总是令人艳羡,他们头顶权贵光环,投主人之所好,应命而作,虽不乏才华横溢之辈,但其艺术创作多受掣肘,岁月流转,创作才华渐趋庸俗以致成为定式。其作品题材多以突出盛世景象、雍容华贵为特色,表现内容难免狭窄,手法流于单调。自古艺术大家多出民间,颇有道理。出身草根阶层追寻美好艺术风景的民间画家,或为生活所迫,或为志趣所诱,游走在生活与志趣的矛盾交织中,在世俗的不解与冷漠中,在自我孤独与坎坷中,坚守一片精神家园,孜孜以求,终开拓出富有生气与人情味的艺术天地。他们或名声平平不为人知,或人数众多辉光难现,然而他们矢志追寻艺术历程,他们艺术独特魅力,依然在广阔的大地上一个角落里一片净土里倔强地氤氲着迷人的芳香。

        李玲女士就是这样一位草根青年画家,她用多彩画笔演绎着自己的画意人生。

她没有显赫的学历,可是却拥有令人羡慕、引人惊奇的艺术悟性,拥有对艺术的强烈兴趣和为之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

        李玲女士,是灵璧县冯庙镇人。灵璧县乃千年古县,享有“奇石虞姬钟馗画,三宝甲天下”之美誉,文化底蕴深厚。李玲女士自幼深受浓厚文化氛围熏陶,对美丽的事物情有独钟,以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李玲女士

        她观花鸟,赏虫鱼,览风景,神情之专注仿佛忘却了世间一切,往往一看就是半天,表现出与同龄人不一样的气质,大家都说这孩子前世可能是一棵树,一只鸟,或者是一条鱼,和大自然天生就有一种亲近感。

        她特别喜欢美术课,老师的一言一行,过了半学期,她都能回忆起来。美术课上,她最认真,那些其他孩子以为天书一样的技法,她一听就懂,作业完成的当然最好。老师也很喜欢她,常和大家说,这孩子以后可是当画家的材料啊。她从老师那儿借到了一些美术书籍,接触到最初的美术基本知识,这在她的面前打开了一个更加崭新的世界。

        高中毕业之后,1990年,十九岁的李玲来到灵璧县城,到磬石工艺厂上班。凭着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她被安排负责工艺美术设计工作。

        磬石雕刻,内容丰富,花鸟虫鱼,人物风景,皆可入题。而灵璧是钟馗画之乡,故而磬石雕刻与灵璧书画界人士联系紧密。在这里,李玲有机会接触到一批书画界人士。她不仅拓展了视野,更多地接触到钟馗画创作。她以尹静安、蒋兴才等一批早有声名的老师为师,把老师常讲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时刻牢记心头,在写意花鸟和钟馗画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正式扬帆起航……

        为了进一步提升艺术水平,李玲挤出闲暇时间来到“书画之乡”萧县,通过亲戚介绍,向当地学有专长的画家学习画技。她住旅馆,早去晚归,不辞辛苦,诚心和虚心感动了她所求教的画家,他们都很乐意传授引导她。

        不久,李玲又来到南京七贤书画院进修。师从周积寅、业德俊、毕宝祥、赵永利等老师,学习中国画,在写意花鸟和山水画方面进行拓展和提升。

        周积寅,1938年10月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扬州画派”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郑板桥研究会及日本郑板桥学会顾问,享受国务院专家。

        业德俊,1955年生,江苏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南京颜真卿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书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书画家南方联谊会高级画师。

毕宝祥,1960年生,南京市人。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当代书画院副院长。

        赵永利,1959年生,新金陵二十家之一,中国专业和南京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理事,南京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南京市建邺区美术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家数据库专家顾问委员会主席。主攻方向中国山水画。重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开展中国山水画创作。

        李玲得其面授,并亲眼见识大家现场作画,薪火相传,在画技画法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尤其在写意花鸟和山水画方面,更是受益匪浅。其写意花鸟主要受周积寅、业德俊两位老师影响,而山水画主要得益于毕宝祥、赵永利两位老师不倦指导,李玲近期向中国山水画方向上的潜心努力,应是在继承毕赵两师山水画之传授基础上,自我艺术拓展和超越的生动表现。我们乐见其在艺术上永不停息的旺盛追寻精神和新的艺术突破。

        李玲感受最深的就是名家现场作画。他们边作画边讲解,同时允许学生现场学画。名家整体构图、起笔结笔以及留白处理,其一笔一画,走势,转折,浓淡等等,均有其独到的体会和独特的技法,是名家多年创作以及见识的结晶。每逢这样难得场面,李玲瞬间进入“摄影”和“消化”状态,调动全部身心,屏神静气,像摄影机一样,把名家的一举一动摄录下来,并牢牢记住名家关键用笔,在其后的研习与创作中细细体悟,提升自我。李玲认为,领悟名家多年技法技巧,可少走弯路,可让一些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可使自己见识与对画法的理解得到升华。李玲乐此不疲。

        李玲女士深深明白向名家学习的重要性,她不懈地努力着,不辞辛苦地抓住各种机会亲眼观赏、亲身临摹,通过自己的实际作画,有所取,有所舍,加入自己的理解与体悟,将名家的独特画法和绝活化为自己的见识与水平。但是她更明白理论提升的重要性,明白深入生活观察的关键作用。

        她购买订阅诸多书画专业书籍,诸如《芥子园画谱》《吴昌硕花鸟》《刘子久山水画》《王成喜画梅集》《跟徐湛学国画》《王绣写意牡丹画法》《中国历代绘画经典·荷花》等等,装满她的书橱,创作闲暇之余,如饥似渴地涉猎研读,些有感悟,遂提笔尝试,在尝试中将之融进自己的画风中。随便取出书籍翻看,书中随处可见工笔小字心得感悟。可见其用心之专。

        李玲认为,有些名家善于表达,他们能将一些专业知识及独特风格述说的清清楚楚,稍一尝试,便能窥见个中的奥妙和情趣。而有些名家表达隐晦,其中奥妙只能多次尝试,才能慢慢感悟,常常让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而好多时候,只能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冥思苦想,联系实际创作,在“踏破铁鞋无觅处”中收获“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喜悦与艺术追寻快感。

        对自然生活倾注浓浓热情,专注观察,在观察与对比中,体会艺术创作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异同,进而形成自己创作的艺术储备及创作观,这是李玲女士遵循的又一法则。

        别人看风景,李玲却在观察风景。她看树木,是在阅读树木这本大书,是在和树木对话交流。树与树之间隔,之掩映,之错落,之明暗,之粗细,尽收眼底。树叶之姿态,之叶形,之叶脉,之光色,了然于胸。

        她看牡丹,看荷花,看鸡冠花,看梅花,都是在捕捉花的最佳姿态,花的最深意蕴表现形式。花色深浅,花姿形态,花瓣层次,深印脑中。

        她常常凝神审视栖息在枝头的小鸟,在院子里自由活动的小鸡小鸭小猫小狗,观察它们丰富的神态,苦苦探察它们最为生动的瞬间,最有内涵的姿态。

        她也很喜欢观察芦苇。当秋风萧瑟之际,芦苇渐黄,芦花染霜,她或站或坐或卧,观赏秋风这魔幻之手展现出来的芦苇芦花千姿百态,秋风时而强劲,时而柔和,时而停滞,芦苇芦花顺势舞动,在蔚蓝的天幕下,在明澈的秋水中,形成她洁白的画布上一幅幅画作之雏形。

        自然与生活,是李玲女士的又一老师,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与灵感。但是她并不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而是不断地走出画室,定期和同行交流。她虚心地向尹静安、蒋兴才、王广振、朱墨等老师请教交流,提出自己的疑问、自己的感悟、自己的想法。她的视野是开阔的。

      时光流逝,转眼2000年冉冉而至,而立之年的李玲女士拥有了自己的磬石书画门店——磬祥斋,同时,兼作自己的工作室。

        她认为,艺术家开设自己的艺术销售艺术馆,是一个很好的以画养画途径。自己酷爱艺术,开设门店,将磬石雕刻和绘画作品传之世人,在创造艺术作品美化生活同时,获得经济收入,一则可以解决生活问题,二则可以为自己的创作和艺术水平提升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撑。

        李玲女士以此为基础,把外出学习旅游作为开拓艺术视野、增长艺术见识的有效渠道,各地的山水奇花异木愉悦她的同时,也让她浑身充满并洋溢着浓浓的山水气息。她爱好广泛,喜欢运动,她多次参加青岛全程、灵璧半程马拉松长跑,由此可见其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她更加努力,磬祥斋里的灯光常常明亮到午夜,磬石、绘画飘逸着浓厚的艺术气息,让李玲女士艺术创作越发清新灵动。

        强烈的兴趣,艰苦的求知,专注于观察,勤勉以尝试,虚心求教与交流,李玲女士逐渐开辟出自己的艺术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

        其花鸟写意画,《芙蓉》《大吉图》《荷韵》《红梅》等,构图浸润巧思,留白协调,画面感强;其线条流畅自然,墨色浓淡相称和谐;细处逼真传神,整幅画流溢着独特的精气神。我们不妨再细细观赏《芙蓉》。整幅画乃一只大荷叶,荷茎苍古,水草不经意地披拂点缀,三五分叶,浓密簇叶,掩映衬托,荷叶着色浅淡,披散开来构成背景;荷叶中心,一只翠鸟伸颈蜷趾展羽直飞,在近处半掩正艳荷花映衬下,格外传神。翠鸟嘴巴尖尖,眼神犀利,羽毛张开,姿态警觉有力,仿佛看到翠鸟紧绷的肌肉,正呼之欲出。

        其人物画,多有写意,善于通过墨色浓淡及不同色彩来渲染人物神情态度,重在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其人物写意,既有墨色铺陈,又有线条简笔勾勒,二者融汇在画面中,相互衬托,相得益彰。如写意钟馗画之钟馗,黑色胡须披持,棱角分明的古铜色脸庞上,怒目圆睁,红袍朱砂敷染,白色纸扇几缕黑色扇骨简勾,自然张开,皂靴履地,色彩多变,对比鲜明,人物神态突出。钟馗嫁妹图中,钟馗又多了几许柔情,而馗妹,素衣一袭,简笔构图,线条流畅,低首敛眉,左手捏扇,右手托腮,一泓柔媚自然流出。一刚一柔,刚柔相济,相互呼应,艺术气息跃然纸上。李玲女士的工笔钟馗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透出女性画家的细腻、巧慧。其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浓妆淡抹间均能体现灵璧钟馗画的地方特色,笔墨挥洒中,升腾着灵璧特有的乡土文化气息。

        书画不分家,善画者必工书。为提升画中题写水平,近来李玲又投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灵璧籍书法家王永老师门下,向其学习书法艺术。

        总之,李玲女士以一个女性画家的微妙敏感情怀全身心拥抱生活,拥抱自然,拥抱艺术,将生活与自然素材通过自己的情感与艺术再加工升华为艺术佳品,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增添色彩,让我们人生充满情趣与意义。她不懈努力着……

      李玲女士的努力,终于结出初步成果。

        其钟馗画代表作在全国钟馗画展中多次荣获优秀奖,作品《钟馗击磬如意图》在2012年安徽省首届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展中获三等奖;2014年,作品《荷香》入展“江淮崛起·美丽珠城”艺术活动展,作品《荷韵》收入宿州美术大展;《钟馗嫁妹》荣登2015年灵璧钟馗画晋京展,入编钟馗画集;2016年作品《葫芦》入展“不忘初心·江淮书画展”,入编“不忘初心作品集”;2017年作品《彭雪枫》入展中国人解放军建军90周年作品展,获优秀奖;作品《大吉图》入展第三届全省儿童题材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作品《冬日暖阳》入展安徽省第六届美术大展;作品《芙蓉》入展宿州小品展;诸多作品屡获嘉奖,为各界所认可、收购,作品《双威图》被滁州市博物馆永久收藏;作品《钟小妹》被灵璧钟馗文化园永久收藏。

        她不仅成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还是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促进会会员,宿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灵璧县青年美协副主席,灵璧县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江淮书画院院士,楚汉画院副院长等。个人传略已入编《当代安徽书画家暨工艺美术师》。

          李玲女士家庭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她有一个热爱她并全力支持她的丈夫,有一个懂事上进业已毕业参加工作的儿子。她出身草根,凭着一腔对艺术的火热情感,以自己的聪颖勤奋,以自己的诚心虚心,终在艺术殿堂的不显眼角落里赢得一席立足之地,她是值得称赞的,更值得推崇,因为她代表了众多怀揣梦想努力拼搏的平民阶层追寻美好生活和实现朴素理想的基本诉求。李玲女士年过不惑,以后的艺术之路还很长很宽,祝愿她乘风破浪继续拓展自己的艺术之路,书写自己的璀璨画意人生!

        文章作者简介:

        牛士中(1973—),男,文学学士,法学硕士,媒体撰稿人,供职于某事业单位。在《中国劳动保障报》、《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农村经济与科技》、《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在《华东理工大学周报》《江淮时报》《新安晚报》《阜阳日报》《颍州晚报》《华理研究生》《春泥》(宿州文联主办)《灵璧县政协文史》《磬乡文学》及网络上发表书评、散文、诗歌二百篇(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