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呼兰河传》
初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是在疫情期间的寒假,网课再一次开始了,而我们的当代文学课要求每个同学要在课前进行读书的分享。其实本来是打算分享前段时间看的《浮生若梦》的,但是老师限定了分享的作品时间,就匆忙去读了《呼兰河传》。
我是在微信读书读的,以前很爱看电子书什么的,可是现在却发现读电子版的暑假竟有些读不进去,始终没有纸质版的书籍拿在手里那种踏实和投入。
初读开篇的内容时,大部分文字是在描写呼兰河这座小城的景物风貌,也没有人称的叙述,给人的感觉有些不太想读,甚至有些想换一本书,但是想想时间可能不太够,就忍着静下心继续往下读。
逐渐我发现我有些进入到了小说里,作者萧红对小城人们的生活刻画的极其的形象,给我的感觉首先就是,小城里大部分人都是迷信的代表。他们不敢去西医拔牙,只敢相信中医开的药。大人们纷纷批判学校里的孩子不相信鬼神,觉得孩子去了学校就变坏了,甚至有人撺掇不让孩子去上学。这城里的道路有一处泥坑,每次人们走过这个坑时都会小心翼翼,生怕陷进去,但是走过之后呢又认为自己是一个勇者,把这次经历当做他成功的炫耀,这个泥坑也经常会淹死动物,很多人出了各种主意要修整这个泥坑,却从没有人自动愿意去做,这便是人性自私的一面。
让人觉得可笑的是,这个小城里的人经常会贪小便宜去市场买便宜廉价的猪肉,而这些猪肉发黑发紫,很多都是瘟疫死去的猪。人吃了会生病的,但所有人为了面子都闭口不提,统一说这肯定是泥坑里淹死的猪,其实他们心里知道坭坑里一年都淹死不到一两头猪,而有小孩说实话这是瘟疫猪,却是被自己的妈妈和奶奶当着外人的面打,大声说他不懂事胡说八道。人性的虚伪在作者的描写下一览无余。
佛教讲逆来顺受,希翼来世。而小城里的下层人民也这样想,他们穷,却想着自己死后在阴间里的生活,为此他们去棺材铺专门买为死人制作的纸质大宅院,院里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专门为死人设计的在阴间理财的管家,实在是荒谬和可笑。
小城里的人一个个都自诩绅士,去别人家绝对不看人家的妻子,可是当在戏台下看戏的时候却肆意的让目光到处扫去,恨不得把每一个女子都看遍。
而从小说的第九章开始,作者就写了自己小时候在祖父家的事情和身边发生的故事,刻画了几个鲜明的人物,令人心碎的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才12岁,被用八两银子买来做媳妇,因为做法不符合风俗习惯,就被婆婆和公公吊在房梁上打,打晕了再泼冷水浇醒,因为走路比较快就被婆婆用烧红的烙铁烫脚心,结果把媳妇打的生了大病却又迷信说是鬼神附体,请人跳大神治病,还当众撕了媳妇的衣服让她在大缸里给洗澡。围观的人纷纷把团圆媳妇往滚烫的水里按,被烫昏迷后又被用针扎指尖刺醒再洗,最终将人折磨致死,匆匆埋了,真的描写的特别可怜,让人都不忍心看下去。
整部作品不太长,微信读书也就408页,作者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自己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也许作者刻画的地方我们并不了解,但是真正读起来的时候却又发现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可能这些东西我们也曾遇到过,经历过,这些现象在社会中依然存在着,因此极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正如作者在小说倒数第二章说到,我不知道中国其他地方有没有这种现象,但当时在这里的确存在过。整部小说描写的很美,笔触也很细腻,尤其有一些对比的描写让人很有感触,有空的时候大家可以去读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在一个呼兰河的小城里发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