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读通鉴‖秦攻赵、魏、韩(前288-前286)
周纪0119

原文:
二十七年(癸酉、前288)
秦攻赵,拔杜阳。
二十八年(甲戌、前287)
秦攻魏,拔新垣、曲阳。
二十九年(乙亥、前286)
秦司马错击魏河内。魏献安邑以和,秦出其人归之魏。
秦败韩师于夏山。
解读:
楚怀王去世后,秦、齐、赵三强鼎立,秦国开始大规模进攻韩、魏两国,打得他们狼狈不堪。
公元前295年,秦将司马错攻打魏国襄城。
公元前294年,秦军在解击败魏军,又兵分两路进攻韩国,一路由向寿率领,攻取武始,另一路由白起率领,进攻新城。
公元前293年,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大破韩魏联军,擒杀魏将公孙喜,斩首二十四万,连克五城。
公元前292年,白起挥师东进,率军攻打魏国河东地区,夺取垣邑后归还给魏国。
公元前291年,司马错率兵攻占魏国轵邑、韩国邓邑,另一支秦军南下攻取韩国宛邑。
公元前290年,秦军北上攻魏,接连夺取垣邑、蒲阪、皮氏三城。同年,魏国献出河东四百里土地,韩国割让武遂至平阳二百里土地。
公元前289年,司马错突袭魏国,一举攻克河雍,继而攻占河内地区六十一座城邑。
秦国攻势咄咄逼人,让韩、魏两国焦头烂额,难以招架。秦国又拉拢齐国连横称帝,韩、魏别无选择,只能投靠胡服骑射后崛起的赵国。
公元前288年,魏昭王、韩国成阳君在邯郸朝见赵惠文王,魏国献出葛孽、阴成、河阳、姑密之地,三晋结成以赵国为首的合纵联盟,与秦国针锋相对。秦国对赵国之举极为恼怒,打算联合齐国互称“西帝”“东帝”,又邀约五国伐赵。
同年,齐、秦、赵、魏为了争夺宋国而开战。赵国派董叔联合魏军攻打宋国,秦国乘虚而入,攻取了赵国的梗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关于秦国占领赵地的所在,《史记·赵世家》《六国表》记载为“秦拔我桂阳”,《资治通鉴》误为“杜阳”,根据《史记集解》及杨宽《战国史》,此处更正为梗阳。
公元前288年底,齐、秦在称帝后面临国际压力,很快宣布废除帝号。
公元前287年,在苏秦的牵头下,齐、赵联合韩、魏、燕,五国军队开始会师前进,准备攻打秦国。燕国派出两万军队自带粮食到齐国,计划随齐军一起行动。苏秦先后到燕、魏、赵,督促快速进军。据《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向齐湣王报告说,韩、魏两军虽已会合,但因下雨阻碍了行军速度,而赵国奉阳君已同意悉数征发上党壮丁攻秦。
为了缓解五国伐秦的攻势,秦国决定分化魏国,将温、轵、高平归还给了魏国。魏国获得利益后,果然加以阻挠,五国联军于是停留在成皋、荥阳(今河南荥阳西北和东北),最后无功而返。之后,齐、赵、魏三国都想与秦国讲和而取得合作,它们因争夺宋国而存在矛盾,苏秦因此建议齐湣王安抚赵相奉阳君和魏相孟尝君,把宋国的陶邑许给奉阳君作封邑,把宋国的平陵许给孟尝君作为封邑。
秦国的压力缓解后,便继续分兵两路攻打魏国,一路由秦将司马错率领,攻打魏国的河内,攻克新垣、曲阳。曲阳在今河南济源县西,新垣在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另一路攻打河东的安邑。安邑为魏国的旧都,无论是战略位置还是物产资源都十分重要,秦国一心想要夺取,又害怕齐国干涉,于是以允许齐国攻宋作为交换条件,而齐湣王发动五国攻秦,目的只在于灭亡宋国,因此也同意秦国攻打安邑。
《战国策•韩策三》记载,就在魏国的安邑和绛城遭受秦国猛烈攻击时,有人前去劝说韩釐王与魏、赵结盟。令人惊叹的是,这位说客对局势走向具有准确的判断,预见了六国的灭亡。
他对韩王说:“秦王打算对魏国采取行动,准备攻打绛城和安邑,韩国将如何应对?秦国企图通过进攻韩国向东威胁周王室,这个野心始终存在。如果韩国看不清形势,一味讨好秦国,必将成为崤山以东各国的灾祸。秦国进攻魏国,是想以魏国为跳板威胁韩国,又担心魏国不配合,所以要先削弱魏国来巩固联盟。大王若不深思熟虑而保持中立,魏国必定怨恨韩国不援助自己,最终会倒向秦国,那时韩国就危险了,请大王慎重考虑。应当立即派遣特使前往赵国和魏国,恢复兄弟之盟,让东方各国派出精锐部队驻守韩魏西部边境。若不这样做,东方各国将无力挽救危局,唯有联合抗秦才是长久之计。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这与古代诸侯不同。即使像儿子侍奉父亲般顺从,也难逃灭亡;即使行为高洁如伯夷,仍会被消灭;即使像夏桀商纣般暴虐,同样会被吞并。一味讨好秦国毫无用处,不但不能保全国家,反而会加速灭亡。如果东方各国不能结成稳固同盟,最终都会被逐个消灭。”
次年(前286),魏国被迫献出安邑及河内之地求和,秦国将城内的民众驱赶回魏国。秦军又在夏山打败了韩国军队。
《战国策•魏策二》记载,五国伐秦失败后,齐国图谋联秦攻宋,魏国节节败退,担心齐秦联合对自己造成更为不利的形势,准备与秦国讲和。苏秦为了让五国坚持攻秦,使齐国可以乘机灭掉宋国,前去游说魏王,让他不要轻信秦国,提出了对付秦国的三条策略:上策是攻破秦国,中策是排斥秦国,下策是各国紧密团结,坚守合纵盟约,假意媾和。要使国家免除忧患,应当实行上策,上策不行,就实行中策,中策不行,就实行下策,下策不行,就表明与秦国势不两立,必须击破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