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的界限
子昂从上初中,就明显的和我们拉开了距离。
仿佛是自我意识的苏醒,他用非常明确强硬的行为保护着自己的空间,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选择。
只要他一回到家,便钻进了自己的小屋,门一关,接着“咔哒”一声,上了锁。刚开始,我很不习惯,总是想方设法的想敲开门,看看他究竟在做什么。敲一次,没有响声;再敲,问:
“怎么了?”
“开开门。”
“什么事?”
“开门嘛。”
门开了一个小缝,趁他不注意我溜进去,一边看他做作业一边在他的床上蹭一个午觉。看着他无奈的表情我不禁偷笑。”小鬼,妈妈招数多的很呢。“
到后来,好不容易开了门,人霸在门口,丝毫没有让我进去的意思。
”我就是看看你在做什么。“
”做作业。“
”看到了吧,可以出去了吧。“
带着满腹委屈,我对他说:”你现在住校了,妈妈一周才和你相处两天,可是你把门关起来,我都见不到你了。“
”好吧,你见吧。”
半个小时后:“可以出去了吧。”
为了这件事,我们也有过激烈的争吵,无效;低声下气的说话,无效;总之,对于自己的隐私和空间,这是比什么都要紧的事情,一定要保护好。就这样,我们在初一和初二拉开了拉锯战,每个周末他回家我们都会为了关门与敲门的事情展开不同形式相同结果的战斗,最后当然以我的失败告终。
慢慢的,我就习惯了他进屋关门的动作,我知道他是真的在学习,或者在干他感兴趣的事情,在他长大的过程中,他要挣脱我一直扶着他、牵着他的手,准备好一个人往前走了,这个过程来的有点快,以至于我有点不适应。
于是,每次他回到家,简单的打过招呼,听到他进屋、关门,我就自觉的去做自己的事情了,我们互不打扰,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轻轻一声呼唤,他就回应了。每周,他也会主动出来和我们聊一会天。当有外出安排的时候,征询他的意见后,他偶尔也会很愉快的响应。和以往不同的是,由于是自己做出的决定,他会很愉快的接受,而不再和以往一样对出门后诸事不满。
这周周末,吃完饭,爸爸对子昂说:“吃完饭要不要陪爸爸出去散一下步?”他还在考虑,奶奶说:“肯定是作业更重要,散什么步啊?”
这时,子昂说:“好啊,我觉得在陪家人和做作业之间比较,陪家人是更重要的事情。”
这段时间的痛苦挣扎换的的独立空间,给了他长大的机会,他又成长到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