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大学生活文艺调频

实习第一月//技能

2018-08-19  本文已影响10人  蛋壳壳

时间过得真快,我以为那么漫长的日子还没来得及看得更加真切便匆匆过去了三分之一,找谁说理去。有时候一些道理是无需说的,譬如认识自己和世界就不不需要也从不会也恒久固定的方式,这也是最近几天发现的。

实习已一月有余,其实我不知道自己工作算不算达标,有时候也不知道标准是什么,从上手工作来算一直仰仗身边姐姐们的提携,为了不给同事制造更多的的麻烦并且让自己看上去还有那么一丁点价值,只能努力地去做到我能思考到的更好的地步。有时候没有标准也不是一件坏事,起码不会因为“达标”就因此懈怠。

一心不可一意,开弓必须“双手”

图书公司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外松内紧的管理制度,工作时间是弹性的,工作内容也量力而行(起码T姐对我是如此),但工作量却不像表面看得那么简单。各种图书的从选题、组稿、编辑、地图绘制、插图和内容资源的接洽仅是开始,随后还会有多轮的审稿修改工作···这让我颇有种回到校报编辑部的感觉,却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但事实上公司要生存,每个编辑的手头不可能只有一本书或者一项目工作,在人手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就要求者工作者必须有同时进行多种工作的的能力,以便在不同的工作中可以自由的切换,甚至有些工作所要求的素质完全不同。 

同时,图书的出版的性质又要求在质量上不能够大打折扣,工作的多样化也必然要求你在同一时刻遴选更加紧急或重要的事情优先去完成。其中的紧急和重要性的衡量不仅仅在于上司出于整体进度的安排,也包含着自己对工作的前期界定和安排。这就需要在时间和精神上留有足够的空白来保证更加紧急事件的来临不会影响当下正在进行的工作。  当然,留白不代表守株待兔,放到需要更多的专注度,这是下一点要说的。事实上,如同写作不能单一味靠灵感来实现一样,工作也不能只靠时间来获取,就涉及到效率的问题(其实我觉得我的效率也很差),没做一件工作的时候都需要找到最适合它以及它下一步的最有规律。譬如整理的一份表格或者文档时,在熟知其目的需求的基础上与下游需求者达到高度一致时候,尽可能脑补出这份数据和文档所需要的更多的分类方法、所欲求且有可能用到的更多的信息、甚至更多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设计出更加合理的整理方法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修正,这个过程可能在开始后花费较长的时间,但对之后的工作和对应的下游工作却是有利的,从经济学角度讲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整体效用的更大化。

文字是写的,图片是找的

专注度和自我塑造

专注度不仅仅决定了工作效率,也决定了工作的质量,而自我塑造则决定了工作的过程中的我是否有所提升。如果我足够喜欢这份工作的话,这两者是足够相得益彰的。专注地思考一个问题常常会衍生出似乎不很相关的更多旁枝末节,这就像许许多多细小的河流一样,如果水源充足的话终会归入大河,许许多多的细小的、甚至是碎片化的思考都会慢慢向正在做的那件事去靠近,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但这和工作的内容似乎没有太大关系,不能说IT行业的工程师每天都在创造而前台的客服接待就一文不值,每一件工作都有可以创造的余地和角度,只是在不同的维度和内涵上而言。

在一次采访中,一位老师表示对员工的考勤十分在意,这本无可厚非。但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人也无济于事。出工不出力是从老板角度而言的,说白了就是人来了工作没来,就像T姐说以前她旁边那个每天按时打卡出勤却打了一个月网游的同事一般。而出力不出人则是从自身角度来讲,就像我去听课却不学知识是一个道理。如果我只是单纯地完成一项又一项工作,或许对于公司来讲你一个实习生本身也触及不到什么核心业务、对我的效益影响不会很大,。但对于自身而言,机械的重复工作就像流水线上得一颗螺丝钉一样,以来每日都是走着一样的螺纹,因为不用思考任何事务我不会从中获得任何有关能力的提高、因为未曾留心观察身边的任何人或事我不会获得比以往更多的信息和咨询,也不会从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任何成就感。这样的情绪在下班后也持续影响着我的生活,精神的倦怠给肉体也发送了信号,在放弃继续“充电”的同时也忽视了身体健康。长此以往的结果就是原本可以更加有趣的生活和工作在我的面前会一潭死水且心生厌恶。

学会分析和归类

在一段时间内,我的工作的内容是比较一致,譬如整理资料、搜编资料、撰写稿件等。这里边的许多工作的内核有其相通性,都需要比较强的梳理能力,经常写东西的思维和强迫症习惯对这些工作有很大帮助。但两次采访过后完善稿件的不同过程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相同的工作由于客观条件、已有资料的程度不同也存在不同的特点;同样的业务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特点呈现。而为了达到一致抑或更高的效果,就必须对这些不同特点进行分析找到更适合本阶段工作的方法。譬如第一次采访过后,由于内容要以独立的稿件添加到书稿对应的位置,就必须有其独立想要表达的主题存在来撰写文稿;第二次采访的内容则不同,相关内容在原稿中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叙述,我必须将新采编的内容和原有的内容结合到一起,将相同主题和主体、在不同阶段的两篇文章的信息和精华结合到一起进而提炼升。

这是一项工作的两个不同部分,我原本以为后者会更容易一点,因为毕竟是“改”,没有前者原创需要把握方向提炼合适主题的压力。但事实不然,改变有时候比创造更难。 而这样的分类,首先是思考的结果,其次从工作的方法和经验来讲也为以后类似的工作进行了铺垫。

以上是最一个月在工作中的个人感悟,若另有高见,欢迎叨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