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简书历史专题精选人文社科

罗马人的故事II:共和政体“初养成”

2018-07-24  本文已影响31人  高梧一叶下

写在前面:盐野七生的煌煌著作《罗马人的故事》,一共十五册。在此,我用自己的语言将书中内容做了梳理:一来是我对读过内容的笔记,以及我的一些思考;二来也是将罗马人的故事进行缩写,为那些没有那么长时间来看这大部头的朋友,提供个精简版的“罗马人的故事”。

SPQR(元老院与罗马人民)

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政体时代,罗马由两位执政官统治。

一、共和政体的奠基者—布鲁特斯和瓦莱里乌斯

推翻王政时代的布鲁特斯和科拉提努斯被市民大会选为第一任的执政官,任期为一年。后来,科拉提努斯辞职,瓦莱里乌斯接替了执政官职务。初上任的执政官布鲁特斯,进一步扩充了元老院的人数,而元老院的演讲称呼,也变成了“各位父老及各位新进”。这也再次印证了罗马帝国的包容,作为“三权”之一的元老院,始终同那些新融入“罗马大家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然而,那些对新制度心怀不满的人,却按捺不住,尤其是罗马那些年轻人,更觉得自己的机会变小了。动乱是改革期的必然。

动乱被及时平复。那些参与复辟王政的年轻人中,也有布鲁特斯的儿子。罗马从王政过渡到共和政体,可以说,复辟的苗头,皆被布鲁特斯所扼杀。只不过,他不仅仅付出了亲骨肉,就连他自己,也为共和政体所牺牲。

“傲慢者塔克文”见罗马年轻人们的谋划失败,便伙同伊特鲁里亚军,意图靠武力夺回王位。在与敌军的交战中,布鲁特斯壮烈牺牲。他是罗马的第一任执政官,也是第一个牺牲在战场上的执政官。之后的罗马,虽然在布匿战争中失去过几位执政官,但对于漫长的罗马历史来说,执政官战死沙场,并非常有之事。

瓦莱里乌斯虽赢得了对战伊特鲁里亚军的胜利,但是国内依旧人心惶惶。因此,瓦莱里乌斯接连颁布怀柔政策,国内也渐趋平稳。这也让他赢得“亲民者”的称号,并且一连担任了四届执政官。

还未适应新政的罗马,实力大不如从前,罗马为首的“拉丁同盟”瓦解,邻近国家开始视“新罗马”为敌人。此时的罗马,可以说是“内外交困”。塔克文并没有因为一场失利而放弃进攻罗马,他再次同伊特鲁里亚军包围了罗马城。“亲民者”瓦莱里乌斯机智的化解危机,成功地偷袭了伊特鲁里亚军。双方僵持之下,伊特鲁里亚一方提出议和。在瓦莱里乌斯答应偿还先前所占伊特鲁里亚地盘之后,围城之困得以解除。但并不代表双方已经和平,未来势必还有一战。

公元前503年,“亲民者”瓦莱里乌斯离世。同布鲁特斯死时一样,罗马女人服丧一年。进入共和政体早期的罗马,在这两位执政官的率领下,成功得渡过改革新生期。然而,新的矛盾再次冒了出来。这个矛盾,一直延续了80多年。

二、贵族阶级VS平民阶级

王政时期的罗马,国家权力“三足鼎立”:国王、市民大会、元老院。而共和政体下的罗马,却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局面:贵族(执政官、元老院)VS平民(市民大会)。加之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经济上的差距,平民阶级因常年战乱,收入越来越差,而贵族阶级却有大量农田牧场。双方矛盾激化,平民阶层开始罢工暴动,反对贵族阶级。

公元494年,双方达成和解。罗马决定设立由平民大会选举的护民官,来维护平民阶级的利益。不过,盐野七生在书中分析到,“表面上看似是平民的胜利,仔细回味,却实在有些微妙”。原因有二:首先,贵族阶级避免了同平民阶级的面对面的交锋,“以群体为对象的交涉和以个人为对象的交涉,区别显而易见”;其次,护民官在战时没有否决权,但罗马却常年处于战争之中。不过,护民官还是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在之后,双方的矛盾再次因为土地问题而激化。而双方的土地问题,如同“体内的瘤子”一样,直到恺撒时代才得以解决。接着,关于法律成文的问题,双方又吵了起来。问题很简单,法律的执行权力在贵族,而口头上的约定俗成,浮动空间相当大。因此,公元前5世纪中叶,三名罗马人被派遣到当时先进的希腊雅典,进行考察学习。不过,考察学习的效果却不很理想。

公元前449年,《十二表法》出台,内容却几乎都还是老一套。为了平息平民阶级的怒气,贵族阶级只能再次妥协,规定没有平民同意,不再设置任何机构。双方总算是有些安歇了。

说完平民阶级,再来看看贵族阶级。在我眼中,罗马贵族阶级很有担当。罗马平民、奴隶等依附于贵族,是被保护民。双方相互依存:贵族会竭力帮助被保护民展开新事业,在教育、婚姻、法律等方面提供协助;被保护民则会在贵族被绑架,筹集赎金,并参与到公职投票。双方的关系是世袭的。因此,贵族的实力不在土地而在人,也正因此,双方对立问题也一直被拖延。

三、罗马城被凯尔特人攻破

随着拉丁同盟之间的关系逐渐缓和,罗马同伊特鲁里亚再次开战。这一打就是10年。

公元前396年,罗马终于攻陷伊特鲁里亚的维爱。这时,平民阶级觉得,待在罗马老受贵族阶级的压制,于是提议将维爱设为第二首都。话说回来,因为伊特鲁里亚工程技术的精湛,维爱修筑的可能要比罗马还要繁华。

贵族阶级显然是不同意的,尤其是结束10年战争的总司令卡米路斯,表现更为强烈。平民阶级便使了些旁门左道,检举卡米路斯战时贪污。无奈之下,卡米路斯只好逃亡国外。罗马对于逃亡之人,并不再追究其责任。不过,更大的危机正悄悄地降临到罗马。

在伊特鲁里亚还没有败北之前,某种程度上充当着罗马和北方凯尔特人之间的“缓冲地带”。但此时,缓冲带不在,凯尔特人轻而易举得冲到了罗马城下。而此时,罗马军队早已失去了统率司令官。

公元390年7月18日,凯尔特人在台伯河上游大败罗马军队,罗马城沦陷。罗马年轻人、元老院议员以及老年人固守在卡匹托尔山,同神殿一起,守护着罗马最后一块国土。自建国以来,罗马被攻陷过两次:这是第一次;第二次则是800年之后的蛮族入侵。

这帮凯尔特人毕竟还是乡下人,城中水源被污染,粮食被耗尽烧光。七个月之后,罗马城内瘟疫四起。经过罗马使者和谈之后,凯尔特人拿着三百公斤的金块,扬长而去。

暂告安全的罗马,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卡米路斯,任命其为独裁官。显然,这意思是显然是要找凯尔特人复仇。卡米路斯也没有让罗马人失望,痛击了归途中的凯尔特人。不过,对于成长之中的罗马而言,这当头一棒,足以警醒罗马如何走向强大。于是,罗马再次进行改革。

首要处理的问题,还是平民阶级同贵族阶级之间的矛盾。公元前367年,罗马颁布《李锡尼法》,规定所有国家要职向平民开放。这是“罗马史上划时代的法律”,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对立被消除,全罗马人的共同力量得以发挥出来。

接下来提高罗马及“拉丁同盟”的军事力量。于是,罗马开始修路了。

四、条条大路通罗马

公元前312年,财务官阿庇乌斯提议并开始修筑从罗马出发到加普亚的道路。这就是阿皮亚大道,后来,这条路一直通到意大利最南端的布林迪西,成为沟通罗马帝国东方的重要通道。接着,罗马人又铺设了弗拉尼亚大道、卡萨亚大道、罗马古道等,加上后来随着罗马势力范围的扩张,罗马大道横跨了欧亚非,于是,诞生了那句熟语:“条条大路通罗马”。

接着,阿庇乌斯又开始了罗马上下水道的修筑。同样,这项基础设施也随着罗马的强大,走向了帝国的每个角落。

五、称霸意大利中部

意想不到的军事打击再次降临。随着罗马势力范围在意大利的扩张,罗马又迎来了新的敌人。其中,山岳民族萨莫奈人便是其中一个。双方一开战,就持续了五年多。

到了公元前321年,罗马军中了萨莫奈人设下的埋伏,被围困在考地乌姆峡谷之内。自遭到凯尔特人入侵以来,罗马又一次对敌人屈膝投降。罗马军被要求只穿贴身短衣,走出峡谷,并且萨莫奈人扣押了600名人质。对当时的罗马而言,这简直是奇耻之大辱。不过,如果他们能想到若干年之后,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向蛮族妥协,或许就没有那么愤怒了。倘若如此,罗马也成为不了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不管如何,罗马愤怒了。萨莫奈人再次刺痛了罗马。五年之后,罗马开始了对萨莫奈人的复仇。不过,对于罗马而言,危机四伏。

公元前316年,罗马收复了加普亚,并将萨莫奈人赶进了深山之中。此时的罗马,再次迎来挑战:南方的萨莫奈人、北方的凯尔特人和伊特鲁里亚人以及南方的各个部族,“不约而同”地与罗马开战。

公元前297年,罗马进入紧急状态,连续当选五届的费边被任命为独裁官。战斗尚未打响,费边就痛击伊特鲁里亚境内,瓦解了“北方联军”。接着,他又将罗马军队改编成小股部队,分兵对抗与罗马为敌的部族。另一位执政官对阵凯尔特人,战势相当激烈。依靠强大骑兵部队的凯尔特人,逼着罗马军步步后退,眼看罗马就要败北,此时,费边率援军赶到,才将凯尔特人击败。这位执政官也死在了战场之中。罗马军乘胜追击,凯尔特人被赶回北方。其它战线也接连传来捷报。

公元前290年,萨莫奈人完全投降,罗马将他们迁到韦诺萨城。至此,意大利中部地区被罗马收入囊中。

六、对决希腊天才战术家皮洛士

完成意大利中部称霸之后的罗马,可以说直接与自己的“老师”希腊人相接。因为,意大利南部海岸一直都是希腊人的殖民地,尤其是港口城市塔兰托。

双方本来相安无事,但在偶然之中,罗马船队进入塔兰托港,结果塔兰托人杀死了半数罗马船员。罗马提出赔偿,却被塔兰托嘲笑般的拒绝。于是,罗马对塔兰托宣战。

经济实力雄厚的塔兰托,立马向希腊的皮洛士寻求支援。当时的皮洛士享誉盛名,被称为是“继承亚历山大大帝的男人”。皮洛士率军渡过亚得里亚海,来到意大利。

第一场对战,罗马不出意料的吃了败仗,许多同盟国纷纷倒戈。原本以为罗马同盟会迅速瓦解,但却出乎皮洛士的意料,就连萨莫奈人都没有投降于他。加之异地作战,塔兰托人援助无力,皮洛士索性同罗马提出和谈,条件是罗马撤出意大利中部地区。惧于皮洛士的威力,罗马一方开始有所动摇,但此时,阿庇乌斯来到元老院,这个修建罗马大道的老人,痛斥元老院议员同“赖在自家院子的敌人和谈”。

于是,双方再次开战。罗马同样惨败,并且有一名执政官战死沙场。不过,转机出现。皮洛士并没有趁胜追击,而是将目光转向了西西里。此时的西西里正遭受迦太基的入侵,希望皮洛士前去支援。觊觎富饶西西里的皮洛士,便跑到西西里作战去了。三年过去了,皮洛士不光是损兵折将,而且西西里也没有拿下。皮洛士又跑回意大利。

罗马却在三年时间里厉兵秣马,为对战皮洛士而积极做准备。双方于公元前275年第三次开战,皮洛士沿着阿皮亚大道北上进攻,但却受阻重重,战斗激烈。罗马士气高涨,皮洛士却托着疲惫不堪的军队对抗。在收到罗马大军即将集结决战之际,皮洛士害怕了,撤军了,不多久,悄悄地离开了塔兰托。来时的近三万大军,只剩下不到一万人。三年后,这位天才战术家命丧斯巴达。

成功击退皮洛士的罗马,在地中海世界名声大噪。

公元前272年,塔兰托被攻陷。意大利南部悉数成为罗马的地盘。


此时,西西里只和罗马隔着一道海峡。

西西里的那边,是迦太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