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一日一花一诗文化

王昌龄《九日登高》: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2020-10-26  本文已影响0人  榆木斋

王昌龄《九日登高》: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文:枯木

《九日登高》

【唐】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九日登高》中“九日”即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九九相逢,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古人认为阴阳转换,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并且“九九”与“久久”同音,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九九重阳节,最迟在汉代就有登高祈福的习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最早源于先民山川崇拜和秋季祭天祭祖的习俗。汉代刘歆撰著的《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可见在汉代重阳登高就非常流行,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传统八大节日之一,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诗人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妒才杀害,不久闾丘晓因为延误军机被节度使张镐杖杀。死前求饶:“有亲,乞贷余命。”张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随杀之。(见《新唐书》)

王昌龄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代表作有《出塞》、《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二首》、《闺怨》、《塞下曲》等。

这首《九日登高》诗作,诗人记述了盛唐时期重阳节人们登高望远的习俗,生动描绘了佳节出游的壮丽景色,气势壮阔,浑厚优美,下面我们就来简单赏析。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皇州”:帝都,京城,此处指唐代皇都长安城。“霁景”:雨后晴明的景色。首联叙事写景,重阳节,诗人在京城雨后登上北楼,向远处眺望,看到青山连绵不断,犹如长带围绕着京城,非常壮阔恢弘。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亭皋”:水边的平地;“仙菊”:菊花可以益寿延年,故曰仙菊;“御梨”:贡梨,常供献帝王食用,故名。颔联写中景,雨后初晴,护城河边菊花金黄,娇艳无比;霜降时节以后,皇家宫苑里面,金黄色的贡梨,缀满了树枝,一派金秋优美景色。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茱萸”:山茱萸,传说山茱萸可以辟邪益寿,因而在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习俗。颈联描写人们欢度重阳节的近景,男人们把茱萸插在鬓发上,祈祷并相互祝福长寿幸福;女子们一个个在鬓发上插着翡翠玉簪,跳着欢乐的舞蹈,故作楚楚可怜的娇愁姿态,展现了一幅浪漫幸福的盛世图画。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风流”:风尚习俗。尾联抒情,看到如此美景,处在如此盛世,幸福之感不由而生,于是诗人发出了感慨:都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饮酒作乐,可是陶夫子如何见过今世如此美好动人的景象以及盛世太平的年代?!,

王昌龄的这首重阳诗词,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唐代盛世风光,诗人从远及近,远山城郭、雨后菊黄、满树梨果作为背景,而插着茱萸的男人和服装鲜艳带着玉钗的女人才是主角,人们欢乐跳舞,意味着和平盛世,幸福感不由而生,于是诗人用陶夫子自娱自乐作为衬托,更突出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盛唐辉煌景象。

全诗词语精炼,对仗工整,刻画生动,浪漫传神,气势壮阔,感情真挚,用寥寥数语就把盛唐重阳节的欢乐景象跃然纸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堪称唐代重阳节诗词佳作之一。

2020/10/26榆木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