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幸福曲线:35岁以后必知的三大人生法则
在不确定的世界
刚刚过去的一两个月,无论是疫情、经济还是世界形势,都可以用”活久见”来形容。
我们在最近一两周内,经历了巴菲特爷爷活了89岁都没见过的场面,全球超过 50 个国家和地区的股指收盘价较年内最高位跌幅超过20%,美股四次熔断、亚非拉市场全部沦陷,全球金融危机虎视眈眈。
前两天,美联储开启印钞机,宣布将不限量的向金融市场提供资金,以缓解投资人对于美股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担忧。
但是华尔街对此并不买账,标普 500 和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约3%,纳斯达克指数下跌0.27%。
目前的新冠疫情呢,也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实时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3月26日早6时30分,全球(含中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超过46万,累计死亡超2.1万例。
增长最快属艺术气质的意大利,西班牙副首相、英国查尔斯王储等各国政要接连“中招”;英国、法国等通过各项法令及提案应对疫情;另外英国卫生部部长确诊、伊朗第一副总统确诊,加拿大总理妻子确诊,汤姆汉克斯及妻子等人也被确诊……新西兰、菲律宾、刚果(金)等多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似乎一下子全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分种族、年龄都生活在焦虑和恐惧阴霾下,让人不禁思念起岁月静好的日子。相信很多朋友最近也被这种情绪困扰,不知道疫情何时过去,不知道何时一切才能恢复如初。
幸福感曲线
最近在朋友圈看了一些有趣的分享,里面提到一本书叫《你的幸福曲线》,作者是乔纳森·劳赫。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幸福曲线理论:年龄与幸福的关系很有趣,呈U型曲线。
英国国家统计局每年都会进行调查,超过30万不同年龄的人接受了调查,他们都回答了问题:“总的说来,你对现在的生活有多满意?”
被调查者将生活满意度高或非常高的人占相应年龄段人数的百分比绘制成图,结果如图:
生活满意度评价为“高”和“非常高”的百分比(来源:《你的幸福曲线》)
从数据看,20多岁到40多岁,人的幸福感遵循倒U型曲线模型,即从年轻时的乐观积极发展到中年的长期低迷;
不过,人的幸福感从50多岁又开始回升,到70岁又迎来最幸福的时光,之后基本持平(稍有下降),直到高龄(80岁及以上)。
每个人不会完全一样,但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幸福趋势。
笔者觉得,类似疫情、金融危机的这些特殊情况,还有人生的生老病死,各种意外,不分年龄,都会影响每个人的幸福感。
书中提到,有四分之三的幸福可以用以下6大因素来解释:
身心健康:足够的爱,适当的锻炼,不舒服时能够及时就医;
社会支持:在遇到困难时有人可依靠;
慷慨:为人慷慨且周围人也慷慨大度;
信任:腐败和不信任对生活满意度有害;
自由:有充分的自由来做重要的人生决定;
收入稳定:不用担心基本生活质量。
可见,幸福感不仅与身心健康相关,亦与自身财务管理状况紧密相关。事实上,一个管理好自己身心的人必定也是对自己的生活、钱财规划的井然有序,反之亦然。我们不应该为一面而牺牲另一面。犹如硬币的正反两面,相辅相成。
三大法则
今天笔者从投资理财角度,为大家分享三大法则,让大家在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时生活的更加从容。
第一、凡是不可持续的,就不值得羡慕
在一个关于财富的课程中,台上的演讲者问台下的听众:“知不知道什么是有钱的定义?”听众当场愣住,有钱的定义不就是有很多很多钱吗?演讲者摇摇头:“如果你认为拥有金钱就叫有钱人,那表示你不懂什么是财富的定义。”真正的有钱人,是拥有健康、有时间花钱的人,而拥有财富的定义如何界定呢?那就是先了解在全家都不工作的情况下,原来的生活水平可以维持多久。
“有钱的定义是:当自己不工作,或失去手头的工作时,还可以让自己及家人衣食无忧地生活下去。 ”听众当场傻眼,不工作,还能继续生存?这是所有学校都没有教过的。演讲者暗示说:“当有钱人不工作时,他们仍有之前投资的基金、股票、债券以及房子的租金,最重要的是企业的系统日夜不停地运作,等等,所以有钱人每天打高尔夫球,每个月都还有上千万的收入。”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与其选择万贯家财,倒不如选择一个会持续冒出钱的杯子。“持续冒出钱的杯子”,这就是持续收入的概念。“赚多少钱不重要,能赚多久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穷尽一生之力,几乎沦为工作的机器,却一辈子无法致富。那些买乐透、赌博,希望一夜就能致富的人,他们也达到致富的目的了,不过,注意,是帮助那些彩票投注站或赌场赚取了利润。
第二,彻底改变收入结构,创造持续性收入
收入结构是决定一个家庭是富有还是贫穷的关键因素。大部分的家庭通过工作获得的收入是占绝大部分的比例,约95%的收入都是来自上班所获得的薪水这个部分。在不工作时获得的收入,如利息收入、房租收入、退休金、版税等,一般家庭在这个方面的收入比例就低一些,大约只有5%,甚至没有这样的收入。
聪明的人,知道利用闲暇时间,帮自己找到一份持续收入。为了避免M型社会的崩塌现象,我们有义务告诉周遭的朋友,要想尽办法拥有持续收入。这是一份使命感,也是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每辆车都有第5个轮胎,就是备胎,你有为家人准备“持续收入”的备胎吗?家庭里有两种角色,照顾者和依赖者。负担家里的生计,赚钱回家养家糊口的,属于“照顾者”;另一种没有工作能力的角色,就属于“依赖者”。
聪明的家庭知道未雨绸缪,甚至可以让照顾者不那么辛苦。彻底改变收入结构,追求持续性收入是唯一的选择。因此,要远离贫穷,全家至少要有一个人创造持续收入。
第三,影响世人脱离贫穷,共同创造持续收入
这意味着我们要把自己的思维从竞争性思维中转变过来。竞争性思维是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争夺,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总有人要牺牲。我们要让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开拓更广阔的资源,如同万人共同开疆拓土,大家一同获益。
由于人类具有社会性这一属性,每个人都需要从与他人的连接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如同古语有云:我们不可能独自得到救赎。独立自己,只会拖延自己得救的时间,浪费自我的价值。
这就像教师在课堂教授大家各样的知识,教师的价值不会缩减,他的价值反而在此时彰显;就像大家和朋友分享各样的信息,开心的事情分享出来就变成双倍的开心,哀伤的事情分享出来变成一半的哀伤。我们不能狭隘地以为分享出来自己就损失了什么,反而在分享中我们会收获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