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IT·互联网有意思的文章

【马上说天下】商道·非常道(七十五)

2016-03-23  本文已影响83人  袖卷千重雪

(四十四)商道之得失进退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这一段关于为政之德的思考,也是相当经典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声名与身家哪个更重要?身体与财货哪个更重要?得失损益如何把持得定?人生在世,诸般苦楚迷离,十之八九就是因为这三个问题。当下里,很多人或许毫无迟疑地回答,身家、身体更重要,但是真的到了二选一的时候,却难免为名利二字所牵绊,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尤其是得失,所谓有得必有失,可是很多人却只见其得,不见其失,方寸大乱甚至是见利忘义。

对于得失,佛家看得很开,四大皆空,二者皆可抛。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做不到这么决绝,还是要入世的。因此,老子提醒说,不是不可以取,不是不可以逐利,关键在于“足”和“止”这两个字。

如果说领导人知谦退是领军之道,那么谦退到一个什么份上,才不会过犹不及,这个界限的把握就是“德”之所在了。“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如果说“足”和“止”的界限不易把握,那么过甚过多就相对容易理解了。身为领导人,往往企图心旺盛,又具行动力,一旦锁定目标,往往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应该说这是对的,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是所有战略目标的设定,都是具有一定执行弹性和修正空间的,因为在计划推进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时势易也”,这时候就要做目标的调整和修正,如果执着于既定,“甚爱必大费”,在成本面上很容易超出预期,这样就在投入产出比上失去了控制力,后果不言而喻。另一个层面,“多藏必厚亡”,这不单是说敛藏无度的问题。人难免有患得患失之心,这个项目机会好,那个管道不运用就浪费掉了,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结果是目标太多,贪念过甚,多方投入,四面开花,最终如何呢?要不就是资金链崩断,要不就是个人或团队超负荷运转,自己把自己拖死累死。

因此,谦退之德的第一个层面就是不索求过甚。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考虑如何“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所谓知足、知止,其实就是知道何为恰到好处。天气热,吃一杯冰激凌舒坦多了,连吃个三杯满足口舌之欲,回头估计就该拉肚子了。因此,老子要我们明白的是,很多东西是否满足,其实是一个自我设定的主观标准,在恰到好处时,要晓得刹车止步,所谓“功成、名遂、身退”。所谓“足”和“止”,正是对这样的巅峰时刻的判断与收束。其次,在进的同时,要为退留下足够的战略回旋空间,退有归处,如此才有可能能做到“不殆”。如果能预留退路,即便是止得慢了些,也不会无药可救。

而在儒家思想中,这样的理念有另一种说法,就是中庸。中庸不是和稀泥,也不是单纯的不偏不倚,而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就是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达到致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目标。“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够明了大道、大义之所在,把握住核心目标,所谓进退,也就弱化为战术动作,目标明晰,自然能够明进退而有度。

因此,不论是老子还是儒家实际上都强调,知足、知止不单是对客观情况的一种认知,更重要的是一种德行修养,一种人生境界。达到了这个层面,知道凡事有度,预留后手,进退之间便从容很多,也就不必为那根红线在哪儿伤脑筋了。

(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