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

我一直很想写一篇关于这一年半中带孩子的心得体会,但是碍于平日的时间过于碎片化,每每提笔时,又总被其他事打断,总是一放再放,便也没有了写的欲望,但又好像总有件未完成的心事一般,暗暗的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
在写之前,我还是想简单的说上一两句,我不是什么育儿方面的专家,也没有涉猎过太多关于育儿方面的书籍,简单点说就是,我的内容没有什么权威性,或者特别专业的地方,只是我个人在生活中的一些体会,所以只称的上是一种心得,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所以文章的题目我用了“浅谈”,总害怕过于夸大的词语,却没有你们想要的内容,或者避免有些观点引起争议,所以在这里,做一个简短的声明。
我的心得源于我这一年半陪伴孩子所得,我看着他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到现在可以奶声奶气的一天到晚的喊着叫妈妈,这其中的变化不言而喻,所以我要记录下来,我怕有一天我会忘记,我怕我会忘了他成长的点滴,我怕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我怕我教育不好他。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个90后的宝妈,我的孩子现在一岁零五个月,还是一个正在咿呀咿呀学说话的小宝宝,可爱里透着美好,他的一言一行总是会融化我疲惫的心。
教育的这条路,太长了,太难了,我还只是一个在成长路上的新手小白妈妈,我渴望自己是合格的,我希望也祈愿这个愿望在某一天会实现,我没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望,但是我还是未能免俗的希望我的孩子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当然,所有的一切都要基于先学会成人。不过宝贝,不要害怕,不要担心,我会牵着你的手,陪你一起走,我们小手拉大手。
给孩子最好的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
我已经忘记我是从哪里看到的这一句话,太过深刻,因为我觉得没有比这句话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是最好的概括。
作为父母,我们经常会说,我要给孩子足够的爱,我要好好爱他,可是怎么爱呢?是每天我爱你的表白吗?
当然,不是不可,而是不够,爱是要付诸于行动,是让孩子更好的感知到爱,是赋予给他(她)一种爱的能力,来告诉他什么是爱,又如何去爱。
可是我们怎么来告诉他,让他知道何为爱,如何爱?
那就是给他一个温暖的家,在这个家里,爸爸爱着妈妈,妈妈爱着爸爸,他会用他那颗小小的纯真的干净的心,来一点点的融入,一点点的感知,他会被爱包裹着,他会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幸福的成长,这是他成人的起始,这是他的爱开始的地方,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努力携手来爱你们的家庭,爱你们彼此,因为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也是教育孩子开始的地方。
一个原生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很大,尤其是对孩子性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不完整的原生家庭,或者说在一个充满矛盾的原生家庭里成长的孩子,性格会有些偏激,有的是过于暴躁,有的是过于沉默等等。但是无论哪种,对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影响。就像一个缺少父爱的孩子,性格上可能比较沉默,有时可能也会表现出一种强势,或者说一个长期在家暴下影响的孩子,可能性情比较急躁,内心胆小,却也容易歇斯底里,这些现象都是有的。
当然我要说明的是,我就是在一个不完整家庭里成长的孩子,虽然我自认为我阳光,我努力,我有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每天都是开心的,我很坦然,并欣然的接受原生家庭的不完整和残缺。
但是如果你问我,会有影响吗?
我的答案肯定是:会的。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响,这个是不可否认的。也许外在看不出来,但是内心深处的东西,是无法隐藏,总有无处安放的心事,和性格上的影响。当然,我也不能以偏概全强行说人人都一样,这里还是那句话,指的是多数人,大部分人。
所以作为父母,教育这条路上,最需要做的,最需要坚持的,最开始的就是创造一个和谐有爱的家,给孩子温暖,用你们的行为来让孩子一点点的感知,这一定是应该做的,也是绝对必要的。
陪伴是给孩子爱的告白
昨天出门回来的时候,坐的是503的公交车,那时候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所以车上没有什么人。自从有了孩子后,已经很久没有那么晚回过家,总之就是一天都是围着孩子转了,不过也很好,至少可以见证他一路上的成长。
我前面坐的是一对年轻的父母,目测应该有35岁左右,不是很时尚的打扮,穿着都很朴素。我注意到他们,是因为他们人人手里举着手机在视频,主要是内容都是一样的,视频里有一个孩子。
“你作业写完了吗?”女的轻声的问着。
“写完了,写完了。”视频里孩子手里拿着一个吃的,一边吃着一边说。
“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知道吗,妈妈过几天就和爸爸回去了。”
这是他们的对话,我想这样的场景,所有人都应该能想到,这对夫妻应该是常年在这边打工,孩子没有办法带在身边,所以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看着,这快到年末,终于可以回家和孩子团聚了。
想到这点,我心里有些说不出的难受,同时也被眼前的画面感动着。因为年后我也打算开始投入到工作中了,想到孩子还小,从此便少了陪伴他的时间,心里便觉得空虚和莫名的落差。
其实,在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真的是少之又少,每天早出晚归,回到家以疲惫不堪,有时候洗洗可能就想休息,我们经常会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其实孩子也会觉得孤单,只是有时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会和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一年半中我主要负责照顾孩子,也就是我主内,他主外。所以自然我陪伴的孩子是多一些,可以说寸步不离。他每天上班,忙于工作,有时候一天都跟孩子说不上几句话,早晨孩子还没醒他就走了,晚上最多把孩子抱一下就去休息了。作为妻子,我表示理解。
可是渐渐的,我发现孩子和他生疏了,比如最近孩子不让他抱,他只要一靠近,孩子就急着叫妈妈,妈妈,然后往我身上扑。
虽然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却也足够说明: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心智也在一点点的成熟,他对父母的亲密感在一点点的搭建,他渐渐的有了需求,他需要陪伴,需要父母在身边,这是情感建立的初期,这是维系并传递且交换爱的时候,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回应,给他们时间,给他们陪伴,不要让孩子和我们之间爱的桥梁拉的越来越长,距离越来越远才觉得愧疚和遗憾。
当然现实因素有很多会导致我们不能陪在他们的身边,我们一方面要努力工作,一方面又要给他们好的生活,两者有时真的很难兼顾,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是现实,现实就是这样,有它的无可奈何,有它的心酸,有它深深地无力感。
不过没有关系,即使我们不能以形的方式陪伴在孩子的左右,那我们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多跟孩子沟通,比如每天固定的通话,比如视频,就像上面的那对夫妻一样,总之就是创造另一种方式和机会,来与孩子交流,这也是爱的一种表现。作为孩子也许听到父母的声音,也是一种心灵的满足。
所以,教育孩子方面陪伴也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至于陪伴的方式,我刚才也说了,我们可以选择一种自己的方式就好,但是一定要努力去做。
我们的言行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有时候在身边真的感觉不到,就像抱出去,大家经常会说,诶呦,孩子都这么大了。我的第一反应是,啊,我的宝贝真的长大了么,我怎么觉得没有什么变化呢,还是这么小小的,还是要我整天抱在怀里啊。
可是,每当我深夜醒来时,一遍遍的翻着他之前的照片,才发现原来真的变了啊。你看小时候还是黑黑的,现在真的是越长越白,你看小时候还是一脸懵懂,现在小眼睛转来转去那个机灵劲。还有小时候躺在婴儿床就可以了,现在那个床对他来说太小了。
宝贝,你真的长大了,在妈妈眼里不知不觉的长大了。
某一天,他在地上玩耍时,突然爬到电视机跟前,然后用小手摸那个按钮,当然他按不动,但是依旧执着,然后按了两三下,就拿起旁边的遥控,对着电视,啊啊的。逗的全家人哈哈大笑。
你知道他在干什么吗?是的,他在开电视,平时都是孩子爷爷抱着他开电视,他记住了,他默默的模仿着,虽然手法还很笨拙。
记得前段时间,我在某宝给他买了一个玩具,我想当妈妈应该理解,给孩子选择玩具时,真的是各种头疼,要考虑他会不会玩,适合不适合,产品质量,以及会不会有危险性等等,总之,就是超级麻烦,我一直觉得,我在带孩子的这一年中,性情温柔了许多同时也暴躁了不少,哈哈。
好了,言归正转。后来我选择了一个锻炼孩子专注力的,就是鱼竿钓鱼。鱼竿和每个小鱼的上面都有一块小小的磁铁,只要你能对准,就会吸在一起,就会钓到小鱼。玩具刚拿到的时候,我给孩子摆好,试图让他自己摸索,尝试,但是孩子可能太小,并不理解,几次之后就很急躁没了耐心,于是就不玩了,是的,第一次失败了。
后来我就一直在反思,也许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启蒙,因为孩子太小,一个人并不能很好的独立完成,但是他开始会模仿,你和他一起去做,你先来,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然而然就会玩了。
于是第二天,拿出玩具后,我给孩子做着示范,一点点的对准,我并不是一次就钓到小鱼,而是假装很多次钓不到,因为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度都很短暂,很难一次成功,如果看你一次成功,而到自己屡屡失败,钓不到,对不准,可能就没了玩的耐心,那将会是又一次失败。
果然,几次失败后,我钓到小鱼,我开心的鼓掌说,你看妈妈终于钓到了,孩子当时激动的和我一起鼓掌,嘴里还说着只有他自己懂得语言。然后我把玩具交到他的手中,他竟然有模有样,一点点的对准,中途晃动了一下,然后自己又趴那去对,几次后,他竟然钓到了,自己开心的在那里喊叫,我开心的看着他,亲亲他的额头,我说,你是妈妈心里最棒的宝贝。
就这样好像也调动了孩子玩耍的积极性,坐在那里,一玩半小时就过去了。从这时起,我就发现孩子的模仿性非常强,尤其是在孩子很小的阶段,作为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
如果你是一个留心的人,你会发现,孩子的身上,很多都是父母的缩影。你是什么样,你的孩子也会有着某方面的表现,因为你在影响着他。所以不要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就立刻的大声的责骂,有时候作为父母要学会并懂得反思,以身作则是一定的,教育的路上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都是一路学习一路修正,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学着做父母。
适时的放开手,给孩子一种探索的可能,也许他会收获一份勇敢。
最近孩子正在学习走路,已经不愿意依靠学步车了,喜欢被人领着走,那种高兴劲,我就不说了。总之就是,一下撒欢了,没学会走,分分钟就要起飞的感觉,哈哈。
我承认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我有时候会很焦虑又过于仔细,其实这并不是好事,我也在一点点的改变。就像孩子确实到了快要走路的时候,我却始终不敢放手,我总怕他摔跤。
前几天带孩子到附近的宜家玩的时候,碰到了一个阿姨,他说,是不是会走路啦?
“还不会呢。”
“你不要怕,老是紧紧抓着,你要让孩子自己尝试走。哪里有学走路的孩子不摔跤的,走走就会走了。”阿姨一边拉着她的小孙子,一边说着。
话粗理不粗,我是认可阿姨说的,那天下午回来后,我就让孩子沿着沙发自己走,刚开始,他还是很紧张,一直要伸手让我拉着他。我说,你不要怕,妈妈就在前面,小手手扶着沙发,一点点走过来。
几次之后,孩子踉踉跄跄的迈着小步子一点点的走到我面前,期间东摇西晃。我承认我真的没出息,那几步我感觉走了几个世纪那么久,他每一步,我都觉得好紧张,他一晃我心里就是一揪。那几步下来,孩子没什么,我倒是一头汗。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有的时候不是孩子不够勇敢,而是身为父母的我们不够勇敢,不是孩子的世界很小,而是身为父母的我们无形中在缩小孩子的世界。我们在教育孩子要勇敢,要学会探索时,首先做好自身的心里建设,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勇敢的父母,学会放手,学会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去发展,去创造一种属于他们的可能,这样他们的人生才真正属于自己。
就像他刚开始会爬的时候,难眠会磕磕碰碰,有时被一些东西碰到,孩子就会哭,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现象:每当他磕到后,他会下意识的看我的表情,因为每当我,很紧张他,赶紧将他抱起来的时候,他会哭的特别伤心,那眼泪真的是跟喷泉一样,我真的是很揪心。
但是有一次我在厨房给他做饭,让他在爬爬垫上玩,不知道怎么的,我回头看他的时候,他刚好拉着那个围栏,不知怎么的,站起的,手好像划了一下。他就看着我,当时我就告诉自己,不要激动,不要紧张,孩子也没事,我就故作淡定,告诉他:没事的,小手手没事,对不对。这时,孩子突然停了一会,然后对着我笑了起来,我承认,那是我看到的最可爱的笑脸。
过后我去检查孩子手的时候,我发现,红了好长一道,虽然心疼,但是觉得男孩子,不要太娇气了,我要是很紧张,如果是往常,肯定早就哭了。
所以,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磕磕碰碰在所难免,有时候父母要孩子勇敢,自己得先学会坚强。
愿你善良,谦让,愿你懂得拒绝,学会反击。
我一直坚信一句话:与人良善,终得福报。在生活里,我也一直期望自己可以这样待人处事,我希望自己是善良的,是平和的,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所以,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也能成为这样的一个人,生性善良,懂得谦让,这是首先需要去学习的。当然不要一味地善良,一味的谦让,无底线的如此,那也是一种相对愚蠢的做法,就像前段时间很火的一句话,你的善良要有锋芒。所以,妈妈希望你也懂得拒绝自己不喜欢的,在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学会反击,成为一个小小男子汉。
这些年,校园暴力,霸凌,这样的事件这些一直在被不断的曝光,可是很多最后都不了了之了,也没有了下文。
在我还没有孩子的时候,看过一段视频,可能没有人会想到,打人的过程会被不远处的监控拍下来,内容不忍描述,童真真的就都没有了么,有家庭有背景就可以任意的肆无忌惮的欺负别的孩子么?
当我有了孩子,一般这种内容我很少会去看,昨天真的是个意外,视频里那个孩子让我真的很心疼,身为人母,真的看不得这种内容,打人的男孩我就想问,人性被抹灭了么?暴力难道会增加自豪感?讥讽得笑声会给你带来存在的意义么?
作为父母,除了教育孩子以礼谦让,更应该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要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底线。让自我保护成为一种能力才可以,而不是一味的忍让,退缩。
或许我的想法有些太过激进,但是校园暴力给孩子带来的是身心双重的伤害,如果没有第一时间得到解决,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的不健康。
虽然我的性格很佛系,我设想过很多以后孩子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一辈子成长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我愿他善良,知礼,懂谦让,但是更要学会保护自己,懂得拒绝,懂得说不,懂得不屈服,甚至在有些时候要懂得回击。
在此,也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希望所有的宝贝都能健康快乐的长大。
以上这些,便是我这一年半以来,从一个女人转换成为一个母亲的心得体会,内心的波澜起伏,我想身为父母的大家自然都能体会。教育孩子成长的路途本就是艰辛的,但同时也是幸福的,甚至说,幸福胜于其它。看着他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儿到现在的小人儿,心中自然是欢喜万分。
我愿和你一起成长,我的宝贝。
我虽愿倾尽所有,换你一世安好,我更愿你,坚强,独立,勇敢,是妈妈心中小小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