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爹以后亲子教育亲亲妈妈

奶爸推荐丨带娃乘车的致命行为,就说你有没有犯

2017-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当爹以后

胡子奶爸群里出现了好几次

问哪种儿童安全座椅比较好

然后我发现绝大部分人都是宝宝出了事故

才开始重视安全座椅的重要性

但是对小孩子来说,如果不坐儿童座椅

那后果......

轻则鼻青脸肿,重则可以要命啊

中央台的《加油向未来》节目里就测试过

如果让孩子坐在副驾驶

发生撞击时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懂物理的人可能会觉得实验不够严谨

1. 宝宝头骨比西瓜皮更坚硬

2.西瓜所处位置加大了撞击速度

所以实际上对宝宝的伤害没有那么大

有安全气囊之后

车祸伤亡率确实降低了很多

“汽车安全气囊可使头部受伤率减少25%,面部受伤率减少80%左右”——网易汽车网

先来看看

//安全气囊的主要分布//

中低档轿车标配1-2个

位于驾驶和副驾驶位置①

中等以上车型,除了①

在座椅侧面也装有安全气囊②

以安全性能著称的高级轿车中

还有位于A、B柱的安全气帘③

还有一种气囊式安全带

0.04秒就可以膨胀成气囊状

缓解冲击力的效果是传统安全带的5倍

通常装有安全气囊的位置

会标有SRS或AIRBAG字样

多方位的安全气囊

确实能缓解撞击带来的伤害

但安全气囊真的够安全?

我们来看看相关新闻报道

//安全气囊是这样起作用的//

撞击→0.01s内微处理器工作→0.03s内点火装置启动→0.05s内高压充气→0.08s内气囊开始膨胀→0.11s内气囊膨胀完毕→人体撞击

速度快到来不及眨眼!

那一瞬间气囊的冲击力相当于180公斤

12.4个胖子猫,猛地踩你脸上

试问哪个孩子能承受这么大的冲击力?

毕竟孩子的脑子像豆腐,

连大力摇晃都不行

如果你抱着孩子坐在这里

孩子就是你的挡箭牌

而且大部分安全气囊充气原理

叠氮化钠(NaN3)和硝酸钾(KNO3)反应

生成热氮气,让气囊迅速膨胀

这个热能导致人体二次烧伤

宝宝的皮肤娇嫩,真的经不起折腾

此外,

安全气囊上方不要放任何摆件

尤其是香水、瓷器等硬质物品

否则气囊点爆时摆件就像子弹

具有严重杀伤力

既然后果那么严重

//那有哪些点能触发气囊充气呢?//

车头进气格栅附近

在车内对应的就是方向盘和副驾的手套箱上方

前后车门之间

车内对应的是B柱位置的安全气囊

注意

尾部没有气囊的碰撞触发点的

//气囊要怎样才会触发?//

气囊触发有具体的算法

各汽车公司都各有一套

有些是根据加速度进行判断

但不一定可行,例如急刹车

有些会利用加速度微分

寻求更敏感的刺激进行判断

计算方法很多

但都是要能覆盖更多碰撞事实

避免其在非车祸情况下展开

不过展开时

想要起到最大化的安全作用

//必须要系安全带//

碰撞发生时最先点爆的是安全带

它能防止人体被抛出

把乘员拉回到设计位置

然后点爆气囊

给安全气囊更充分的充气时间

当人体由于惯性向前冲时

气囊刚好充满,发挥作用

由于生活中车祸撞击事件比较少

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日常撞击都不会让安全气囊充气

但也会存在没发生车祸的误爆情况

误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直接敲击/摩擦到ACU安装位置

②电磁兼容(EMC)不合格

③误用点爆,比如急刹车/过颠簸路等

④外部线束磨损短路

⑤劣质的气体发生器

⑥ACU内部记录类似点爆事件

也就是说

安全气囊的安全隐患一直都有

尤其是对儿童的伤害特别大

除了要使用正规合格的安全气囊产品

更重要的是要避免让孩子坐副驾驶

为了避免让孩子坐副驾驶

都有谣言说新交规里明确规定了

“副驾驶有不满14周岁乘坐的,记6分,罚300元。”

虽然新交规里面没有这样规定

但上海等地通过地方立法等形式

禁止12周岁以下儿童乘坐副驾驶座位

目的都是为了让大家养成

不让孩子坐副驾驶的习惯

尤其是身高在1.4m以下的孩子

//综上所述//

安全气囊并不安全

想让孩子乘车更安全

请给孩子配专属的儿童安全座椅!

放在后排,不要放在副驾驶!

另外,

太小的孩子不能穿羽绒衣坐安全座椅

具体的我上次说过,可点击查看

我在查资料时觉得有点可恶的是

我搜2017年新交规

出现的“类似问题”都是什么鬼?

罚款?扣分?

8个问题中就1个关心孩子能不能坐

大人们能不能别这么自私?

【求助爸妈团】

请问大家有啥

质量比较好的儿童安全座椅

可以介绍一下?

如果你跟我一样

即将、正在经历这种高潮迭起的带娃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