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读书分享——《没有神也没有佛》
从暑期后半段开启度假模式之后,一直延续到十一国庆,都没能好好读书。所以,也很久没有跟大家一起,分享有趣的书籍了。眼瞅着一年读50本书的小目标,也快要守不住了,赶紧在学校图书馆“淘宝”了一番。
实话说,会选中这本书,完全是因为篇幅短,有利于我的“刷书”大业。光看书名,还以为是和宗教相关的内容。不过随手翻开第一个故事,就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
你几岁了?
我六十四了
哦……你几岁了?
我六十四,六十四岁了呀。那你几岁了呢?
我啊,四岁啊……
这是作者在照顾自己,八十八岁的失智母亲时的,一段对话。作者在感慨失智对于老年人的困扰的同时,不经意地发现,自己也已经是个“老太婆”了。也许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读过老年人的作品,这一下子就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也因为一度立志学习日语的缘故,自然也想对这位日本作家的作品,一探究竟。读完以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甚至还有一种,迫不及待,想跟人分享的感觉。
曾经听说过,中日文化一个比较大的差异,就在于宗源文化与地源文化。相较于“五百年前是一家”,同宗同源的亲切感,日本人则把自己的家乡看得更重。家族实物可能未必出席,但如果是家乡要搞什么庆典,那可是不远万里一定要到场的。本书中也有一个章节提到了这种家乡文化。作者的好友每每提到自己的家乡,那便是百般称赞,无论是优美的风景还是热情的风俗,就连及其普通的小吃,在朋友口中,也是十分珍贵与难得的美味佳肴。但是家乡这个话题,在我们这位作者这边,却多少有那么一点点“禁忌”。因为身为日本人的作者,却是在二战时期,出生在中国的北京。她的童年回忆,是四合院头顶方形的天空,内芯结霜的柿子饼,和走街串巷中国小贩的叫卖声。这些内容,显然是无法引起作者那些日本小伙伴共鸣的。而有意思的是,当作者与一位旅居日本多年的华人,讲起上面那些生活点滴的时候,竟然发现,连这位中国朋友,也所知甚少。
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到新中国发展的作者,其实也想“回到”中国看看,却又纠结于战争年代的微妙角色,迟迟不肯动身。终于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庆典的时候,作者来到了北京,去找寻自己曾经生活过的痕迹,却看到一个大不一样的中国。也许正是这些曲折、复杂的经历与感情,才造就了其在儿童绘本作品方面的成就。
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打开搜索引擎,去了解一下我们的这位作者,她一定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佐野洋子,日本著名绘本作家,出生于中国北京,毕业于日本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设计系,曾在德国柏林造型大学学习石版画。2004年4月,她因为《活了100万次的猫》、《老伯伯的伞》等对图画书的杰出贡献,获得了日本政府颁发的以艺术家为对象的紫绶褒章。69岁癌症晚期的佐野洋子,最大的愿望是回到北京,找寻自己儿时的回忆。虽然她的绘本,我都没有读过,但不知道为什么,却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人老了以后,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呢?这可能才是这本书,最主要的内容。人老了会健忘,常常一个转身,就忘记自己要做什么,而站在那里发呆;人老了更智慧,洋子的好朋友,农夫荒井说“当农夫很难啊。我当了五十年农夫,也只能有五十次经验。”;人老了会执念,只因为想念参鸡汤的味道,就四处找寻高丽人参,好不容易觅得之后,即使天天早餐都吃鸡汤煲粥,也不会腻;人老了也会疯狂,只因为听到朋友说,在隐秘的天然温泉搭了个私人浴池,就可以不顾深夜孤身开车前往,成就一段小冒险……人老了,会寂寞:
自从孩子张大成热,我已经没有未完成的使命了。我只是毫无目的地转来转去,尽管如此,我每天都在好好活着,好好吃饭,大便,睡觉。虽然过得毫无目标,但我常常开怀大笑,比起仰望天空,我更常俯瞰地面,出门寻找象征着春天预兆的蜂斗菜就让我感动得要命。像小偷一般采集蜂斗菜回来做佃煮,配着热腾腾的白饭吃,我不禁喊出声:“赞!”我也常蹲在地上看不知名的小白花,一蹲就是很久。
这种时候,我深深地感到幸福,觉得这种幸福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觉得今天不死也没关系。即使没有意义地活着,人也很幸福。真是可喜可贺,可喜可贺,我不禁嘿嘿嘿地傻笑。生命都已逐渐消陨,还这样嘿嘿嘿地傻笑,有时也会令我心头一惊,但脸上依然在傻笑。
当我把上面这段话,分享给我老婆的时候,她一句话就把我拉回了现实。“放心吧,你六十岁的时候,还在帮两个女儿带娃呢,不会那么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