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2
佛法讲,心随境转,境随心转,境由心生。我不是佛教徒但是对于佛学的很多思想是认同的,可心里对于佛学和佛教一直存着一种特别敬畏的看法,我觉得佛教对于教徒的很多规定的行为,看起来是引人向善,但其实是背离佛法的。其实每个人所面临的生活未尝不是一次悟道,未尝不是一次修行。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磐涅得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知行合一难在“知”,若不能“知”,有“行”也算是功德一件。
不可否认对于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课题互联网上都会有一些人给出参考性的意见,我们不乏因为这些杂七杂八的信息的干扰而变得焦虑甚至面对一些人生课题时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有时茫然站在别人的世界去思考一些问题,有时从别人的话语得到所谓的经验,机械性的执行,带着别人的想法去敷衍的过好自己的一生。
最近不知怎么的心血来潮之际,从网络上精挑细选下单了一本关于佛法的书,该书全程文言文,无一白话文,貌似对于一个二十几岁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不像是我本人的风格,提前过上了老年人的生活。也趁着无聊至极一字不漏的翻看了好几遍。看这些书的目的,其无非是在这个冷漠的时代给自己的内心一份平和和舒适感。说句实话我是一个野心比较大的人,我容易在梦想与现实面前做出无奈之举,又特别用实践行动证明自己在现实中的平衡点,以便自己能够更好的满足自己的欲望。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我曾经特别刻苦努力的学习,也曾经在无数个夜里总以自律和实际行动试图接近自己的梦想。我通常一个人静静的呆在一个空旷的地方以勤奋好学为契机以便增强自己的个人能力,但工作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职场的一切并不是如同学校一样,通过努力的获取高分才能满足自己更深层次的欲望,有时需要庞大的关系,有时需要一定的机遇,有时则是需要各种不为人知的潜规则,有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总之没有得天处厚的资源配置,还真成不了气候。
本以为我刻苦努力的提升自己专业技能和个人知识储备会使自己能够接近更好的自己,但直到经历了一段时间我才发现,所谓的努力其实就是在给自己找借口打发一下无聊的生活,而非真正意义上想要接近于臆想中的自己。
我自律了三年,坚持日行万里路,夜读十页书的理念。直到今天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做这些事情的缘由主要还是受别人影响,而非真实的自己,也非内心一直想要成为的那一种人。所谓的自律无非就是让自己活得无比难受而顺理成章的成为别人眼中的那个人,而非自己内心真正程度上所喜欢的那样。
白岩松曾经在演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律即自由。我想说的是,在工作中我特别认可你所谓的观点,但是生活中人回到家中我觉得该怎么舒服怎么来,一切要遵循自己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自己,否则每个人会活得很是焦虑,甚至不太被别人所理解。
过去三年里,我曾经给自己人为的贴上自律的标签,也曾经被别人称作拥有人设的人,也曾经因缘巧合因为自律吸引了许多人世间美好的东西,更进一步接近了自己的目标,顺理成章的得到一些东西,比方说,和谐的关系,工作上的成就感,健康的体魄。当得到这样的东西以后,我发现自己拼尽全力的得到一切之后原来只不过如此,生活就像是无解的方程组一样,等待着又是下一个难题,下一个挑战,下一个让你闻所未闻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