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
重构包括仔细审视我们自己的想法,并积极将其重新定向。
——《自驱型成长》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事件也还是那个事件,但赋予其不同的解释,很可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并且给我们自身造就迥异的心境与感受,进而影响我们与身边的人以及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这,就是我对书中所说的“重构”的理解。
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其实选择的权利一直都在我们自己手里。
就看我们是想让自己快乐、自信、理智,还是主动选择做一个不快乐、不自信与不理智的自己。
不管是否乐意承认,这都是事实,尽管有时事实会让人不快,甚至沮丧。
回想很多事情,我都总是用最糟糕的理由去揣测,还总是能在脑海中推理出很符合逻辑的因果勾连。于是,我常常被自己说服,却从未意识到我在起初思考这件事的角度与切入点就已经出了问题,也从未察觉之所以我会“推理”出如此多的不快,全是源于我无意识选择消极解释的错误习惯导致——似乎意识深处有个我看不清的角落在不停地低语,只有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只有让自己感受到伤害,才能证明对方的错误,才能让对方补偿给自己更多的爱与关注。
这样的情况发生过很多次,似乎很多时候,基于我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我会本能地选择消极的或者可怕的解释,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让自己痛苦,不快乐,顺带着让身边的人也痛苦着,不快乐着。
听起来很疯狂,疯狂到没有道理,甚至不可置信,我不知道其他人有无这种倾向,但我自己有时确实就是这样不可思议。每念及此,我都深感无语,而且困惑。
或许是由于我的胆小吧?总是会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于是一有超出自己预期的事情,就总会在恐惧心理的驱使下往糟糕的方向去想。虽然绝大多数时候我的瞎猜都是错的,但常常这样想慢慢就变成了无意识的习惯,以后就很容易在自我没有意识的情况下顺着熟悉的消极路径走下去了。
这给我和我身边的人带来了很多痛苦和困扰——想象出来的麻烦,且是自己最感到害怕的局面,能不痛苦,能不困扰吗?!
书中说得对:“的确有时候会发生非常糟糕的事情,但是在你的生活中每天都假设会发生灾难是没有意义的。”
而心理学家布伦特·托尔曼(Brent Toleman)认为,在任何特定情况下,你都可以选择最有帮助的观点。
醍醐灌顶,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