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

2018-06-28  本文已影响20人  和光同尘_b713
约束 约束

欲望与约束是分析这个世界的两大有力工具

读薛兆丰经济学课笔记之约束

每个人降生至少面临四项普遍约束和对应的四套经济理论。

(1)东西不够;----需求定律

(2)时间有限;----利息理论

(3)互相依赖;----制度理论

(4)需要协调;----宏观理论 

  通过经济学原理看社会万象的视角。

  约束所之一“东西不够”,就是稀缺。稀缺不仅指资源不足,同时也指欲望无限。只有野菜的时候,人想要馒头。有了馒头,就想要喝酒,想要吃肉,想要备足了馒头和酒肉到远方去捕捞海鲜,还要用馒头、酒肉和鱼虾喂养艺术家来拍电影。某登山家在攀登珠峰时借助直升飞机越过了一段路程,遭到纷纷指责,那是因为人们不乐意稀释登顶的荣誉。为了争夺这种人造荣誉,就得花费真金白银和时间精力。物质越丰富,欲望越新奇,所以物质无限丰富、人类欲望得到充分满足的日子是不会到来的。

      与稀缺相连的就是竞争。稀缺和竞争,是同义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为了争出胜负,就必须确定竞争规则;不同的竞争规则,就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和不同的后果。

      每个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有形的资源,食品、水源、住房。大家还需要无形的资源,住房需要更好的景观,位置是稀缺的;在特殊的日子要跟家人团聚,时间是稀缺的;交通规则规定,司机开车的时候不能拿着手机打电话,注意力是稀缺的。

      我们现在有很多人每天都要节食。面对各种美食,不断地叩问自己,它们配不配被我吃下去。肠胃是稀缺的,健康是稀缺的。

      当人们面对这些永远不可能摆脱的稀缺的时候,他们是采取哪些制度安排,来协调他们无止境的需求的。这当中的规律渗透到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个细节。

        房价高的时候,到底是应该按价格高低来分配,还是按户籍的有无来分配?堵车的时候,是应该拍卖车牌、单双号上路,还是应该收拥堵费?学位有限的时候,究竟是应该采用就近入学的办法,还是按学生考分高低的办法,还是按照孩子们的人种、肤色来区分?

  约束之二:时间有限

  时间有限,人的耐性不够。未来总是不确定的,所以人们不乐意延迟消费的事实。把今天可以吃的苹果推迟到明天吃,就不仅有早晚之别,还有有无之别——明天不一定能吃得上这个苹果了。所以,在其他情况不变下,早一点消费总比晚一点好。

      人们往往以为,利息产生的原因是资源有增长的自然趋势。问题是,如果增长是确定无误的,那增长就早落入预期之内,并反映在资源的现值之中,其现值就不会再出现任何意外的增长。事实上,形成利息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延迟消费会带来潜在的风险,这使得以期货换取现货的人,必须向出让现货以获取期货的人给予充分的补偿,否则没有人愿意延迟消费。这部分补偿,是真实利息的本源。不论资源是否增长,也不论增长快慢,只要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利息就会存在;而不确定性越大,真实利息就越高。现货与期货的交易,构成了金融活动的基础。

      人现在不是长命百岁的,哪怕将来可以长命百岁,世界上也还存在着不确定性,早一点得到总比晚一点得到好。而人的耐心不同,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就不同。人们就会拿今天已经在手的商品(现货),跟以后才能到手的商品(期货)做交换。

有了现货和期货的交换,就有了整个金融市场。

      对选择不同的职业,就是一个现货和期货交换的过程。你选择一种年轻的时候收入高的职业好,还是选择一种年老的时候收入高的职业好呢?

经济学会告诉你,你应该追求的不是任何一个瞬间收入的最大化,你应该追求的是终身收入之和的最大化。你怎么看你自己的未来,很大程度就会影响你所选择的职业,以及这种职业收入的节奏。

  约束之三:互相依赖

  用经济学的术语说,是信息不对称。

我们必须跟别人合作,才能生活得更好。我们离不开别人,我们得跟别人结伴,跟别人交易,跟别人合作,甚至跟别人竞争,我们的生活才会好起来。

      但问题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绝对信得过的。哪怕是父母、子女、伴侣,最好的同事和朋友。这并不是说别人要故意欺骗你,这是说世界上的信息从来都是分布在不同的人手里的,别人总会知道一些你所不知道的事情,别人总会做出一些你无法控制的行为。

      那我们怎么才能够既依赖别人,又防止这种依赖对自己造成伤害,造成损失呢?这就需要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社会习俗。

      男女之间的合作和博弈,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场游戏。结婚的模式,到底是一夫一妻好,还是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好呢?

      既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更长,她们为什么还普遍嫁给年纪比自己大一点的男人呢?这难道不会缩短他们之间共同生活的时间吗?他们到底是不是相亲相爱?

      对这些问题,经济学有它独特的视角,逻辑井然的推理和很有说服力的结论。

      在所有的商店里,都是卖家主动跟买家表示友好,向他们微笑,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大家在同一家公司工作,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可为什么出钱的人一般都是发号施令的人,而出力的则是执行命令,接受监管的人呢?这公平吗?

      没有任何人是绝对可靠的、但我们又不得不与无数人相互协作才能改善生活的事实。只要社会上超过一个人,人与人之间就必然存在知情不告、尔虞我诈、过河拆桥和互不信任等现象。于是,各种合约安排、组织结构和防范行为便应运而生。环顾我们的社会,法庭、警察、家庭、企业、学校、协会和政党,婚姻中涉及的钻戒、礼金、嫁妆,朋友之间的喝酒、喝酒的时候夹杂粗话……种种现象,无一不是为了防范“人际依赖”的隐患而衍生出来的对策。

      约束之四:需要协调

    人们对协调的需要,每个人有不同的动机,会采取不同的行动,而且他们往往会声东击西,掩盖自己的意图。这个社会又怎么能够凑起来,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呢?

“需要协调”,是指只有依靠合理而可靠的参照系,才能将个人自发的行为导向社会和谐、而不是导向社会混乱的事实。三个人制砖,两个人砌墙,本来合作得天衣无缝。后来一位砌墙的因为熟能生巧而提高了速度,五人的合作便出现了“失衡”,砌墙的劳动力出现了“闲置”或“失业”。要摸索出新的“和谐模式”,不论是让一位砌墙的人转业去帮助制砖,还是改造制砖设备以提高生产率,都需要花费时间和资源。种种宏观经济理论试图刻画、解释和调节的,不外乎是这种因为需要协调而产生的困境。

货币是典型的协调工具。哪怕最简单的铅笔,也需要成千上万人来参与生产。他们不认识对方,不说对方的语言,不信对方的宗教,甚至彼此蔑视和憎恶。世上没有任何人能独自掌握生产铅笔的全部知识,然而铅笔却神奇地被这些独立而分隔的人造出来了。协调这成千上万人的自发行为的参照系,就是价格。如果价格本身受到人为的扭曲,那经济就必定会失调,社会就必定会撕裂。

    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如果我们反复从这四类约束来理解社会,我们就很容易察觉人类社会的一些不同寻常的特点。

      首先,人类主要以社会的方式、而不是自然的方式展开竞争。在大多数场合里,我们不是直接肉搏,而是依照各种各样的人际安排和规则,迂回地争名逐利。生产、经营、求学、交友、成家、结社、诉讼、发表、集会和选举,都是既文明礼貌、又毫不含糊的竞争。认识这些人际安排和规则,几乎就是认识竞争的全部。

其次,竞争与合作不可分。两个原本单独卖烧饼的人,结成团队来卖烧饼,貌似竞争由于合作而消减了,但他俩合作恰恰就是为了与其他对手以其他方式展开更激烈的竞争。增加合作,并不意味着减少竞争;要鼓励竞争;也未必要考遏制合作来实现。我们深化对合作的理解,也就是深化了对竞争的理解。

再有,贫与富未必有关联。除了抢劫和征税等短暂效应外,贫穷和富裕并非总是因果相关的。社会中的少部分财富,是来自于自然界并且可直接享用的,比如山鸡、野果、阳光和空气;但大部分则源自于技术和制度创新,并以无中生有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比如汽车、轮船、电影和软件。纵观全球,有些地区一贫如洗,有些地区则灯红酒绿,其间的差异绝大部分是技术和制度创新造成的。也就是说,穷人往往不是富人的牺牲品,而富人也往往没有亏欠穷人。

      这就是拥有什么样的眼光,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