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与我的2018

2018-01-15  本文已影响77人  41aa8c261c93

今年曾看到这样一句话:很多事情到最后,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谁浅一点、深一点,谁粗糙一点、优美一点的问题。我想,用这段话来形容我的2017年较为恰当。这一年,我看重的不再是把事情“做对”所带来的成就和快感,而是能否通过做这件事情加深对自我的了解、对世界的认知。

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存在一个世界,我们的内心便生活在这头脑的世界中。头脑中的世界或多或少都有幻想的成分,它与现实的世界存在较大的偏差。要想加深对自我的了解,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内心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这就需要对头脑中的世界进行修正。而我修正的方法,便是通过不断地做各种各样事情,与真实的世界发生碰触。也就是说,现在的我把做事情当做了“了解自我”的一种手段。

人们常从所做的事情中“反思自己”,比如经典的三个自我反思问题:“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但“自我反思”是要建立在“自我了解”足够深的基础上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自我了解”不够深,那其实我们反思的只不过是别人灌输给我们的准则而已。

从所做之事中“了解自己”也可以通过问问题来实现,我找到的这个问题是:我这么做,究竟是因为什么?

我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探求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动机”是什么。可以说,“动机”是了解自己的一个极佳维度。

接下来,我便举一个我不断刨根问底,追问自己“动机”的例子。

我从大四便决定开始创业,现在看来,当时所谓的创业只不过是找点事情做做,但为了行文方便,姑且称为创业吧。创业之初,除了产品之外,我和几位合伙人探讨最多的问题便是创业初心。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我们意气风发,说自己的初心,也就是创业的动机,是:通过自己的思想或行动给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而这一目的可以依靠制作改变世界的互联网产品来实现。

这一动机十分高大上,具备极强的自我欺骗性,他让我们每天沉浸在改变世界的宏图之志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感。但沿着这一动机设计产品,我便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产品的功能越来越不切实际,为了改变世界而改变。最可悲的是,我们所要改变的世界,还不是客观的真实世界,而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幻想世界。具体来说,我们想要解决的痛点不是真的痛点,而是我们所假想出来的,只符合我们几个创始人自身痛点的痛点。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坐下来再次思考创业的动机,这次得到了一个更深入的结论:我们创业的初心其实不是想改变世界,而是想要挣钱,想要实现财务自由。

基于这一动机,我们快速的切换了产品路线,进入创始团队最了解的“保研咨询”这一领域,并且实现了一定的盈利。但此时我们再次遇到了一个问题,创始团队的成员均面临研究生阶段学术研究的压力,而我们创业所做的事情与我们的研究方向可以说是毫无关系。我们都不是天才,实在没有办法做两件毫不相关的事情,此时就需要在二者间做取舍,而做取舍的关键还是回归到了问题的原点:我们做这些事情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我们的动机真的是为了实现财务自由,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保研咨询”这一市场?这一市场每年的受众人群只有十万人,而且平均消费水平也不高,有着极其明显的天花板。之所以选择这一市场,主要是因为我们对这个领域了解,而且没有其他的竞争对手,我们认为在这一领域做出成绩的可能性较大。换句话说,在我们心中,把这件事情“做成”所带来的成就感,要远大于从这件事中“挣大钱”所带来的愉悦感。而我们之所以迫切的想做成这件事,无外乎是要证明我们和其它只会读书、只会考试的大学生不一样。虽然我成绩没有你好,但我综合能力比你强呀!

这种想要证明“我比你强”的自恋心理,才是促使我创业的最根本动机。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发现想要证明“我比你强”的这一自恋心理,真的是贯穿了我短暂创业历程的始终。在很多次的创业会议中,很多争执产生的原因根本不是产品的分歧,而是“我说的这么对,你为什么不听话”的自恋心理;很多所谓创意的提出,都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本质都是为了证明“我比你聪明多了”的自恋心理。

看清了自己的自恋后,突然发现世界变得澄澈了许多。很多之前隐藏在迷雾中,似懂非懂的问题都有了答案。

如果说“在不断地做事之中,追问自己最根本的动力,从而更深入的了解自己”是我2017年的最大收获的话,2018年我的目标则是:接纳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动力存在仅仅是深入了解自身的第一步,接纳自己看似并不光彩的动力更是关键。只有接纳了它,进而正视它,才能正确的表达这份动力,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人。

祝新年快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