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画廊公益H5刷爆朋友圈!除了套路,还应该关注什么?
昨夜七夕走肾,今日秀画走心,一夜醒来,清晨的朋友圈被腾讯公益“小朋友”画展刷爆。温暖、清新、有爱、感动、画的真好、美翻了……
这是一则腾讯公益与WABC(无障碍艺途)合作的H5公益广告,形式就是:作品展示+语音故事→一元购画→语音感谢+填写安心留言→存为屏保+存图分享(带码)+了解更多(导入腾讯公益众筹项目页面)
页面功能可以说十分简单,逻辑和步骤清晰,不拖泥带水,也没有酷炫的视觉效果,但它就是爆了,让整个朋友圈全都自动来打call!靠的是什么呢?
其实,爆款虽然各有各的爆点,但原则无外乎如下这几个维度,用这个case来举例:
1、社交货币:参与和分享,塑造了用户热心公益+有艺术品味的正面形象;
2、诱发:腾讯公益背书+99公益节预热,强化了公益属性,增加分享的意愿;1元起捐金额低,打消支付顾虑;
3、情绪:温暖、有爱心、美……满满的正能量;
4、可视化:有创造力的残障人士的画作,是天然的最好的分享素材;
5、实用性:存为屏保;
6、故事化:创作者语音讲述画作和语音致谢的互动方式,很有画面感,增强了用户体验。
逻辑清晰、焦点集中、表现直白、美、小额支付、语音互动、分享便捷……
套路,说简单也很简单。但在当下,h5技术和视觉已经发展到“核弹”水平的时候,轻量级的“小清新”却打动了“老司机”,这背后,还有套路抵达不了的地方吗?
是的,说完套路,来说说其他。套路是一个case做到60-80分的保证,另外的20分,需要直觉,或者说真诚的同理心。
这个case以及背后的WABC,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残障人士爆发出的艺术感染力。WABC是一个挖掘残障群体原生艺术创造力的公益项目,他的创始人苗世明有一个口号:“发现中国的梵高”。和其他公益项目最大的一个不同,他们走的不是“卖惨换钱”的“乞讨”套路。
这些或有残障的画作者,本来是“惨”的,但在这个case里,“惨”不是卖点,故事也不围绕“残障”展开,美学、原生艺术本身,以及背后蕴含的温暖向上的力量,才是真正引发用户完成捐献并主动分享的最大原因。
为了创造这一种氛围,作者语音讲解画作和购买完成之后的语音感谢,都是强化这种认同感的互动体验。在短短1分钟不到的H5里面,每个人支付的这一元钱、分享的这一张画里,有对于特殊群体的关爱、对他们画作艺术价值的认同,有对于原生艺术创造力的欣赏,也有对于一种新的更快乐的公益推广形式的赞叹。
在朋友圈发酵的过程中,积极、愉快的体验,是会被用户主动传递的。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更多WABC以及创始人苗世明的故事被“发掘”、转发。这其中是否有前期策划、有步骤放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甚至这场传播的源头在哪里,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虽然目前看不到实时的微信指数和百度指数,但项目筹集在半天之内已经完成。相信通过这一波强势推广,WABC将极大地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形象,为后续公益活动运营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也是互联网的迷人之处,你我虽远隔千里、素不相识,却能够共同成就一段善缘。
P.S.
写完文章之后,发现有对于此款产品公募资质和捐款去向的质疑,于是顺手查了一下。捐助完成后,显示资金进入的是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在腾讯公益的该项目“用艺术点亮生命”中,也列明了发起方、执行方和公募支持方。其实h5在支付页面下方有提示,在分享页面也有“了解更多”按钮,都可以直接进入腾讯公益的众筹页面,其中有详细的项目用途、资金流向等信息。至少,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另外,关于文案中“购买此画”,最后变成购买一张屏保,以及“小朋友”其实不是小孩而是还有成年残障人士的问题,文案的表述的确不够清晰、不够严谨,也没有更多的解释说明,这算是个bug吧,要引以为戒啊!
还有便是策划者是否对于火爆的预估不足。服务器有短时无法承载,影响用户体验,腾讯公益和WABC自己的官网和微信也没有给到足够的曝光和宣传配合,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