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心事去旅行

种水稻、吃零食、养宠物、榫卯屋,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生活很幸福

2020-02-03  本文已影响0人  黑揍红

似曾相识的“大众脸”,器具上的“浙式幽默”小造型,它们都出自7000年前的余姚。

如今的博物馆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不老旧,不枯燥,甚至还有点儿草肥水美。

今天要说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这是一次旅行,也是一次“补课”。

在参观这里之前,“河姆渡”对于我来说仅仅是存在于记忆里中学课本上的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1【名字】

“河姆渡”究竟是什么?我想到这么几种解释:

一个位于长江以南、浙江以东的小村子,住着一群“有趣”的人。

一个属于人类荒蛮时代的氏族聚落的生活区。

一个令史学家和考古学者爱不释手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它的出现,打乱了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脚步”;改写了史学界、考古界对于“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最初断论;改变了人们对于新时期时代贫瘠、原始、衣不遮体的落后印象。

虽生活在原始社会,但河姆渡人制造的生产工具、生活器皿,在现代人看来,不仅不落后,还有一些“可爱”,件件如同艺术品。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骨化石、石器和陶器告诉人们:

河姆渡人在距今7000年的遥远时代,曾经在这里过着富足、幸福、快乐的生活,也创造过璀璨、繁荣的人类文明。

2【断层与化石】

一进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首先展示给人们的,是一幅巨大的“河姆渡遗址地层示意”墙。

从墙体上展示出的不同地质层所出土的不同文物中可以看出,河姆渡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

距离现代最近的一层已有4700年左右的历史,而距离现代最远的底部一层竟有着7000年的历史。也就是说,这群创造了神奇文化的远古人,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村曾经繁衍生息了2000年之久。

先来看一看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这些让专家们“惊掉下巴”的化石们。

菱角化石,这仅仅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野果化石中的一种。

这些化石告诉我们,生活在7000年前的远古河姆渡人,并不缺食物,且此地温暖湿润,曾经生长着大片的茂密森林,取之不尽的野生果实可以保证河姆渡先民饱食终日。

粘有锅巴的陶片,这一组化石告诉我们:

7000年前的祖先们,早已远离了茹毛饮血的“惨烈”生活,他们不仅会制作陶器,还会用陶釜煮米羹鱼,甚至还会捡炊具上的锅巴做小零食吃……

狗骨化石,这也仅仅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化石中的一种。

同期出土的化石中还有猪、羊、鸡,以及水牛,这说明,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驯养家畜,此外,在食物充裕的情况下,他们会将捕获的动物幼崽暂时圈养起来备用。

或许对于某些通人性的动物,他们也会不舍得宰杀,而是作为宠物饲养起来,他们养狗、养鱼、养乌龟,甚至还有可能……养大象。

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它被誉为“人类荒蛮时代的精美艺术品”。

这一只雕刻着太阳与鸟图案的神秘器具,竟然是用象牙制作的,因它的外形与蝴蝶类似而得名。

那些复杂的线条和不知其意的符号,似乎向人们传达着某些“神圣”的讯息。它的出现,引起了史学专家和考古学者们的浓厚兴趣,人们纷纷猜测着它的用途与寓意,却至今不得其解,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千古未解之谜”。

3【海湾】

河姆渡遗址文化层的第四级地层出土文物告诉人们,河姆渡遗址所在的平原,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海湾,其中突起了这么一片地势低平的小山坡,是海湾中唯一的陆地,这里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因而成为河姆渡人赖以生存的“风水宝地”。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从公元前6000年左右起,反复爆发的洪水使河姆渡人的家园饱受摧残。

又过了1000年,这里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特大洪水,在这一场自然灾害中,姚江河道的走向被改变,而河姆渡人所栖息的平原也变成了沼泽,河姆渡人不得不另谋出路,他们开始大规模地迁徙,从此亡命天涯、四散而去……

5000年之后的河姆渡村与姚江,又变得平平静静。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仅有几十户人口,而村民对那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类进化历史,毫无所知。

1973年夏天的某一日,河姆渡村民在劳动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石块,这些石块仿佛有着被加工的痕迹,看不出属于哪个年代,也不知道从何而来,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

之后,考古人员在这里挖出了墓葬、陶器、工具、谷物、动物遗骨,以及一整个……古人类居住的村落。

4【聪明的祖先】

考古研究人员在河姆渡村遗址中,挖掘出了无数个“第一”。

最早的水稻种植技术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距今6000年的人工栽培水稻,一举打破印度保持的“最早的水稻距今4300年”的记录,是中国南方地区史前农耕文化的杰出代表。这些稻谷的谷壳、稻叶和木屑混合在一起,被发现于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的上部。

从对这些遗迹的考察中,考古人员发现,河姆渡人已不能满足于便捷的食物来源。或许采集野果这种手到擒来的劳动方式也会让他们觉得乏味而无趣,于是他们乐此不疲地进行着“研究”和“发明”,日复一日地观察野生稻谷的生长规律,并将野生稻谷驯化成有着完整种植体系的人工栽培稻,掌握了人类最早的水稻种植技术。

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河姆渡人的农业发展水平比我们想象中要高得多的多。

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5万平方米,在距离河姆渡村8公里左右的田螺山古村落,出土了6000年前的山茶树,是属于河姆渡文化的“可能是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

最早的榫卯结构建筑

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有一片被环形木质游览栈道围绕的数百平米的露天草丛,草丛中成片地竖立着一根一根的“朽木”,细看那木头上,还有着被加工过的痕迹。

考古人员发现,这一片遗迹原是河姆渡人把石头做的“削皮器”,再将木材削成一根一根的木桩、横梁和木板,凿出榫卯,建造成一排排整整齐齐的房屋。

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这些可以牢固地连接木板和木桩的榫卯,比青铜时代早出现了2000多年。在此之前,人们对“原始人盖房子”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树屋”。

建筑专家将河姆渡人创造的架空式房屋定义为“干栏式建筑”,并誉为“建筑史的奇迹”。它们是远古人类从“树栖”向陆地栖息的过度,也是中国传统木建筑主流技术的重要源头。

我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看到了考古专家利用出土的木构件复原的一座“河姆渡人的房屋”,虽然低矮、简单,仅仅以草席与茅草附面,但巧妙地因地制宜。它们防潮也避虫兽,在这一片水乡泽国中已足够遮风挡雨。

我感觉它们有点像“矮脚版”的西南少数民族吊脚楼,也有点像东南亚的民居,在前次自驾老挝的旅行中,我就在万荣河边见到过类似的建筑身影。

最早的油漆

河姆渡人将漆树上产出的透明粘液与矿物粉末调和,做成带有色彩的涂料,涂抹在器物表面,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油漆工艺”,也是人类美学历程在实用生活器具中的重要“起航”。

最早的水井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数个1米见方、1.5米左右深的栅栏圈,被专家鉴定为人类最早的水井。

最古老的骨制农具:骨耜。

河姆渡人使用的骨制和石制工具,是现代化农用机械以及我们日常所见的铁锹、锄头、犁耙等耕作工具的前身。

5【恩赐】

原始人崇尚“万物有灵”,对于他们来说,一切所得都是大自然的“恩赐”,那些与生产、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动植生物,也有着特殊的“神秘力量”。

河姆渡人已经熟练掌握炼泥制陶的技术,它们用简单而富有情感的线条,在这些使用泥条盘筑法塑型、850℃高温烧制而成的盆盆钵钵上描绘着与生活有关的一切,用生动简约的艺术形象,寄托着天真淳朴的情感。

图腾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小船是他们的交通工具,他们砍树伐木建屋、种稻渔猎饱腹。他们用欢呼与歌唱迎接新的生命,也会建造公共墓葬为死者送行。

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我意外地发现了“瓮罐葬”习俗,它与之前在西安半坡遗址了解到的距今6700年历史的仰韶文化中的儿童丧葬仪式极为相似:即非正常死亡的年幼死者被装在陶罐中埋于地下,这一习俗在今日的很多地方,还在沿用……

每当红日初上,河姆渡人便开始了一天的耕田劳作,他们提篮荡舟、涉猎捕鱼;在那些皓月当空的夜晚,河姆渡人也曾篝火歌舞,分享丰收的喜悦。他们的生活艰而不苦,辛而不涩,有着现代人无法体会的情志和趣味……

我是大红姐姐,有声电台旅游频道主播,职业旅行玩家,专注小众玩法,分享冷门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种态度,而是生活本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