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起成长教育-家庭篇理事会·自动投稿

为什么“你”的孩子会撒谎?

2021-11-22  本文已影响0人  安心小屋

小说《1984》塑造了一个虚构的强权社会,在那个社会里,有一个绝对的权威,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在监视着每一个人。

小说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因为这种无处不在、时时刻刻的监控搞得神经紧张,所以他想方设法,战战兢兢来找出哪怕一小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在那一小点时间和空间里,他才能感受到自己是自由的,自己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心情压抑极了,读者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温斯顿一起小心翼翼,一起屏住呼吸,生怕自己的哪个呼吸,会被书里的“思想警察”发现,从而连累了温斯顿。

之所以提到这部小说,是因为想起有朋友来问我,他家的孩子总是撒谎,他跟孩子讲过道理,甚至还在跟孩子对峙的过程中,由于孩子倔强地拒绝承认撒谎而动了手。即便如此,孩子撒谎的问题依然没有根治,这让朋友特别心痛,他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究竟应该从哪里入手来帮助孩子改变这个状况。

先听我分析一下孩子撒谎的原因,我们再来看为什么今天一开头,我会想到这部《1984》。

权力,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拥有高度集中的权力的人,会自动带有一种优越感,一种不容置疑,一种“我永远都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的执念,一种“你只能听从我的意见”这一条路的选择。

在社会上,成年人遇到这样的高度权威,可能大不了转移阵地,或者为了生存,委曲求全,但是还有其他的途径来发泄因为这样的高权威带来的心灵上的阻滞。

可是设想一下,如果父母是这样的高权威者,如果孩子每日每时都处于这样的高权威的压力之下无处可逃,他们该怎样给自己找到那一丝丝的空间去自由呼吸?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北大教授徐凯文关于大学生自杀危机的小范围调查这样一张图:

网图侵删

我们这里讨论的虽然不是自杀的现象,但是从排名前三的父母职业不难看出,教师、高管和公务员,有着相对明显的特征,才会让他们家庭中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概率更大一些。

这几种职业相似的明显特征就是高权威感,他们在很大概率上,会把在工作中的这种高权威带回到家庭中。

这样类型的父母普遍认为,因为我有权力,我就可以:

不必在意你的感受;

单方面给你制定目标;

我要求的你必须做到;

宣泄我的焦虑

从这些表现中我们能看出来,我们身边有相当一部分父母都是这样的高权威型父母,不论是哪种职业。这似乎与中国古代的“君臣父子”的观念有关。

他们的普遍特点就是“不容质疑,我永远都是对的,你永远都是错的”。

这样的情况怎么就会让孩子撒谎呢?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不停地找寻着自我,这种自我的建立是通过外部世界的回应来完成的,而最先代表世界给予回应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反应。

父母就像一面镜子,回照着孩子自己,这种回照慢慢聚集成“自我”。

面对这样永远都没有错的父母,孩子就看不到“与错误相处”的榜样。虽然父母会告诫孩子不能说谎,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苦口婆心的说教,抵不过父母潜意识里面流露出来的“身教”——那就是“我没错”。

于是,这样的孩子虽然一直被指责,一直被要求认错,但是他学到的恰恰是“我从来没有错”,于是渐渐滋养出一种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的正确性”的习惯。

所以,这样的孩子虽然内心深处充满了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同时,又会不遗余力地掩盖自己犯下的错误,坚称自己没有错,把责任推卸给他人以逃避惩罚。

高权威型父母,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并不只有会让孩子撒谎这一件事,还可能让孩子不愿意承担责任,性格怯懦自卑,内心力量不足等。

而所有一切无不源于高权威型父母对孩子感受的忽视。

回头再看小说《1984》里面的场景,如果将这个场景换成一个家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来自高权威父母的那种被控制、压抑、没有自我的令人窒息的氛围。

如果父母发现了孩子的撒谎行为,先看看孩子的年龄,如果还是个不能很好地区分现实与虚幻的小朋友,那就当作一个值得记录的瞬间放进家庭记录册里吧。如果孩子已经到了可以区分现实与虚幻的年龄,那么请家长认真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是一个过于展现权威性的家长,是否让孩子感受到了过分的紧张和压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