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性与逃避型思维
2016-12-27 本文已影响79人
兰岚Lillian
明明想要爱,却紧紧抓住恐惧,各种作。
明明喜欢一些人和事,却只放在心底荒芜长草,跟一些不喜欢的人、物和事在一起。慢慢地,把日子过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渐渐地,麻痹了内心,把自己长成了没有生气的曾经讨厌的”那些二十岁死去七十岁埋葬的人“的样子。
按照别人的眼中好的标准过自己的日子,真正的自己就会萎缩成套中人,渐至磨灭。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温水煮青蛙的奴性。奴性使你逃避内心的声音,去讨好“养主”,按照养主的价值观和操控去生存。小时候的养主,无可避免地是父母。控制型的父母尤其会养育出奴性十足的工具——下一代,他们自身是上一代的奴隶。于是谎言借助“孝道”中的“爱”来进行代际传播。这样的文化里鲜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大多数人无法跳出原生环境养育刻画成的内在关系模式的桎梏,度过拉磨驴一样原地转圈的一生。
奴性使一个人无法成为”我“,而是永远的”他者“。听听中国家庭里很多长辈教育小孩的口头禅,”你这样做,别人会笑话的“。这样的观念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内在观念,源于从不敢面对自我需求的耻辱感。承认自己的需求是耻辱的,孔融让梨成为小孩在人际关系中生存的第一课。压抑自己的真正需求,人人努力伪装成所谓别人眼中的”道德完人“或”成功典范“。这种人际关系的基本理念成为中国式家庭关系很多问题的毒源。
一个人致力于成为”他者“,他的内心必然是撕裂的孤独的,他的行为逻辑也无法自洽。必然陷于压抑自我的内心煎熬之中。
一个人致力于成为”他者“,他所求的爱和力量必然只能来源于”主人“,这个”主人“会被他投射为他人,将自己的唯一性献祭于”主人“。
献祭于男人的女人,将有名无实的婚姻作为自己的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