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书
之所以说是浅谈实在是因为才疏学浅,不敢做好为人师的事,只是对自己读书心得的一点总结。之所以说浅谈,不过是因为细心读书这些年月里,一日便有一日的体会,一年便有一年的长进,对读书的看法也是变而又变。对于读书这件事的很多成见业已随着读书的年月而放下,想必随着读书的深入,新的成见又会形成,更新的成见形成时,新的成见也会被放下。这实在是学海无涯之客观情况所决定的。在我目前的成见中,窃以为以下三点最为关键:
欲速则不达
时间实在是一个宝贵的东西,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点,但很遗憾未能做更深理解。未能理解到时间的不可超越性,欲想以最少的时间换取最大的收获往往是徒劳无益。网文中屡见以速度、略读法自鸣得意且授人以渔者实在不可信,倘若真有此人此法真可谓天才、超人,此类人等也绝不在多数,而大部分人是需要脚踏实地的。曾经我也被此所惑,也曾想年读百部甚至几百部书。但现在想来,那实在不能称之为读书,顶多算是筛选信息。真想读书,只能费时费力。但凡常读书的人,不出百页必知此书当读不当读。如若不当读,索性一遍也不读,就此别过;如若当读,岂有只读一遍之理。
想要速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互联网问世以来,信息流量成指数增长,我们每个人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到最有效的信息,学到最有效的知识。但空谈方法,不下功夫,终究会一事无成。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看似读过的书多,其实一无所知。甚至不如不读,一知半解反而有碍于体会读书的乐趣。正所谓“大巧若拙”,没有一点拙的功夫,一味贪多求快实在是万万不可。
沉浸其中
曾国藩教人读书: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凡此种种,无不是讲一种专精、沉浸的功夫。但凡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书,必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琢磨。演戏讲究个入戏,读书亦是如此。要读懂一本书,要能钻的进去,想的深入,体悟真谛,仿佛如作者就在你近旁娓娓道来一般便是有效果。若是左顾右盼、左冲右突终至不能会意而索然无味。要想沉浸必先沉静,不急不躁,逐字逐句,一字不懂不可读一句,一句不懂不可读下一句,读完全篇还要反复回想玩味,细嚼慢咽才可得个中滋味。切不可一本未完,想着下本,一书不懂就轻易放过。腹有诗书气自华,好书足以浸润人的品格,但也要看你到底有没有沉浸其中。
形成自己的方法
如钱穆先生所说:良以人之为学,才性既不同,机缘复相异,从入之道,难可一致。我们这代人,从小在一个课堂上课,做同样的作业,考同样的试卷。成绩一不如意则多在天资禀赋、刻苦程度上找差距。从未想过人与人不同,但绝无高下之分,只是不同而已。不同之人就得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见效。最简单的事,找不同的人来做,方法也是各式各样。别人的成功只能听听而已,你依然还是要走自己的独木桥。若问一人,他有何读书方法,他未必能说尽。即使说尽,你也未必能全做到,即使全做到也未必对己有效。时下成功学、方法论甚嚣尘上,实则能金针度人者少之又少。
读书容易,但把书读好实在不容易。近日看日本匠人精神一系列节目,一至简之事,穷尽年月,日求精进仍不敢说真的做到。读书一事更是如此,每读一句需常思常想,每读一书需反躬自省,不断的扩充、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才能把书读好。
图片来源网络世界在变,而你没变,那你便僵化了。世界一变,你就变,那么就迷失了。但不管变与不变,唯读书和远方不可忘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光阴流逝犹未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