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父亲回乡了

2020-05-04  本文已影响0人  莲心如斯

      记忆中,少年和青年时代,父亲一直是我们的偶像,因为他博学多才,坚强无畏。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父亲步入老年,我发现我们之间经常会产生分歧。有许多时候谈话会不欢而散,渐渐地我们的交流少了,父亲的脾气也越来越古怪,终于在这个疫情肆虐的春天,他忍受不了封城的禁锢,不顾我们的劝阻,在解封的第一时间回到了老家,并决意不再离开。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父亲度过了最初的新鲜期之后,还是有深深的失落。他常常绕着村子走了一遍又一遍,也常常穿行在街中过道一趟又一趟,似乎在寻觅往昔的时光,捡拾过去的记忆。

      回去看他,他和我们不多言语,总是打了招呼,看我们和母亲说话自己就又出去了,看着他落寞的背影,听着母亲说他郁郁寡欢,我们心里都对他有深深的担忧。我们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这个对生活曾经无比热爱,对人生曾经满怀憧憬的老人重新振作。为此,我们依他的心情说话,小心翼翼,甚至讨好。但他的状态并未改变。

      就这样,到了清明时节,那一日,他突然在微信群发了一段文字。读着那文字,我仿佛看到他年轻时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是啊,那个时候的父亲多自信啊,虽然因伤病休,但他把自己的生活规划得满满的,练字、做木版画、做泥塑、养蜂……他发展自己的兴趣,把他们做成了事业,凭着这些,维持我们一家五口的生活,供应我们姐弟读书。特别是养蜂,他做过勤劳致富的典型,受过市里蜂协会的肯定,以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的方法带动了周边养蜂事业的发展。到了春天,院子的上空群蜂翔舞,那时的父亲站在院子里,多像一个运筹帷幄的蜂将军啊。


      如今,人到暮年,养的蜂也于10年前托付给了叔叔,他再回故乡,赋闲在家,站在春天的遍地的油菜花田里,怎能不追昔叹今?

      看着他发的文字,我们瞬间明白了父亲的心事,马上回应规劝。不过我们也知道,洞察的父亲不是几句劝语就能解心的。

姐姐的回应 父亲的失落

      父亲一生勤谨,从不荒芜光阴,我明白他不甘于在安逸中等待时光的流逝,他需要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安放心灵,寄托情感。于是,一个阳光晴暖的午后,我试着和他商量是不是再养一窝蜜蜂玩玩,果然他有了精神头。之后的几天,母亲说他搬出了原来保存的蜂箱,制作隔王板,在家忙得不亦乐乎。和父亲通电话,他也告诉我蜂箱准备放在哪里,发展多少都已经想好了……

      不几天,微信群里他就晒图留言,蜜蜂搬回去了,言语间踌躇满志,我似乎又看到了父亲当年的风采。也许生活真的眷顾了父亲的心愿,不几日后,父亲在村里溜达,竟然发现一棵老树上有一窝迷途的土蜂在乱撞,引得周围的孩子既惊又怕,为了防止伤人,他指导蜂友收了回家。土蜂养殖条件要求高,他之前从未养过,周边的蜂友也都无人敢尝试,在收回家的那一刻,他决定试养,对他来说,这无疑是个挑战,父亲既忧且喜。


      有挑战的日子才有意思吧,这个71岁的老人又精神焕发。俗话说,人老如小,即便我们的父亲还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我们也极力支持甚至吹捧他,给他信心与动力。

      随着疫情的控制,乡亲们也开始来回走动,我们家里串门聊天的不断。听说他又养起了蜜蜂,周边的几个原来的蜂友也不断找他交流,他们谈环境,谈气候,谈养蜜蜂的经验与前景……有一次回去恰好碰到一个养蜂的叔叔在,父亲和他侃侃而谈,神采飞扬,那是我很久不曾看到的样子。

      我们发现,父亲的生活似乎脱去了落寞,日子开始活色生香。他不停的给我们打电话、语音聊天,诉说着村上的逸闻趣事,还在群里晒风景,晒蜜蜂,有时还会来首打油诗戏谑一下,惹得我们姐弟和孩子们哈哈大笑。


父亲的打油诗

   


      父亲的生活终于走上了正轨,他又有了追求的乐趣,又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希望。我们也终于明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拥有饱满的精神世界,才是一个人安度晚年的应有状态。

        父亲回乡了,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我们也松了一口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