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故事吸引力·上篇
【寻找写作的真相】目录
这一次的分享主要谈谈怎样写出让人欲罢不能的故事,说得更具体直白,就是要研究怎样提升故事的吸引力。我主要从两个方向来探讨这个问题,第一方面是提升情节的吸引力,第二方面是处理好故事的节奏。
冲突模式
关注小说创作的朋友一般都会听说过冲突这个说法,这个是小说圈子里一个公认的重要的概念。我看过的写作教程里有不少都会提到这个概念,可见其重要性。要写好小说,我们需要掌握好这个模式。而过去看过的教程多是西方作家写的,他们对于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有时候说得过于复杂,不太适合初学者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实践,我再回过头去看这些内容,原来理解不到点子上的问题一下子就想通了。在这里也给初学者一些建议,如果写作教程上提到的一些概念看不懂,那么不要执着于要马上弄懂它。可以把这个问题先放下,自己先写一段时间,然后你再回来看这些内容,可能一下子就会顿悟。
对于不同的成长阶段,同一部写作教程对作者的帮助是不一样的。几年前当我刚开始全职写作的时候,我看《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这本书就觉得很惊艳,虽然觉得有一定的抽象性,但还是开拓了我的眼界,让我知道原来写作还需要关注这些问题。印象中,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写作教程,在我看过的教程中可以排前三的位置。
而就在近期,我又重看了一遍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感觉变了。我不再觉得这本书是一部好书,原因在于,有些东西我已经弄懂了(至少不再感到困惑),而且我发现作者把某些概念讲得太复杂太抽象,某程度上还偏离我在实践中的真实感受——我在别人的作品中看到的,我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感受到的,跟作者讲的都不一样。而有些内容对小说作者而言并不是必需的,知道与否也影响不大。我不认为作者犯错,但那本书针对的是影视作品的处理,跟小说还是有一些差距,适用于影视作品的处理手法,不一定适合小说作品。
如我在系列分享之前所说的,对于任何教程资料,吸收对现阶段有用的内容就好。这些内容也许在这个阶段能帮到你,在下一个阶段就用不上了。当你发现它们不管用了,就大胆舍弃,然后再寻找新的指引。就像童话故事,当大家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会觉得非常好看,十几岁之后就觉得不好看了。又如玄幻小说,在十几岁的时候觉得非常好看,到了三十岁就觉得不好看了。
说回冲突这个话题,故事都是由冲突带动起来的,想要故事好看,我们需要了解冲突的相关内容。
冲突可以理解为矛盾和对抗,它会给故事里面的人物带来麻烦,带来不愉快的体验,为了要摆脱这种状态,人物需要采取相应的行动。冲突不一定是暴力上的对抗,也可以是观念和思维上的对抗。
为什么说故事是冲突带动起来的?大家细想一下,自己看过的电视剧、电影、小说、动漫,有哪一部是从头到尾都是喜气洋洋,岁月静好,一切顺利?如果有一部电视剧是展现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家里每一天都是欢声笑语,每个家庭成员都相亲相爱,他们从来不会遇到麻烦,从来没有需要忧心的事情。观众可能会冲着温馨的感情耐心看几集,但继续看下去他们会觉得无聊,觉得纳闷,觉得自己在看纪录片,而不是看故事。
故事给人最大的感觉是情节上的起伏,但凡出现起伏总会出现对比,由好转向坏,或者从坏转向好。处于“坏”的情况下,总有麻烦出现。所谓“围观者不怕事大”,读者都喜欢看故事人物遇到麻烦,越是难办越是让人头痛的麻烦,就越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说到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冲突的特征。
- 第一特征是:有矛盾,有对立。这是冲突发生的前提。
- 第二个特征是:有人不高兴。有冲突的地方就会有麻烦,就会有不高兴的受害者。正如上面所说,如果没有受害者,所有人都和气一团,冲突就不会爆发,故事也发展不起来。
冲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求而不得。小说人物内心有某种渴望,但是在现实中他遇到了阻碍,没有办法达到满意的状态。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情况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求而不得。这种模式下,故事人物往往主动采取行动让故事进入下一阶段。
冲突第二种模式是身不由己。小说人物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渴望,但是外界突然发生了一些事情打破了他的平衡,为他造成了痛苦,他不得不被迫去展开行动,从而带动起故事。这种模式在灾难电影里面就很常见,突然来一场天灾人祸,里面的人物被迫要去逃命。影视作品也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平静的家庭中突然发生了一件意外事情,接下来所有人的生活都被打乱,从而引出一个又一个事件。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冲突模式:出现麻烦打破平衡,接着人物展开行动,然后产生变化。有些写作教程会用这样的字眼表达:人物有渴望,出现障碍,展开行动。意思都差不多,反正关键的地方都是要出现受害者,然后展开行动。
触发事件
在构思故事的时候,我们往往还需要构思一个触发事件,让冲突以激烈的方式爆发,这样的情节会更有吸引力。当冲突爆发之后,故事才算是正式开始,读者急着要知道后面发生什么事情,他们就会跟随你的故事线阅读下去。
新人写作常有一个问题,故事迟迟不开始。如我们上面所说,冲突第一个特征是矛盾对立。有些新人会花很多笔墨会交待这种对立的状态,却不让触发事件出现。读者看着前面的铺垫内容,就像是在感受着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这种宁静的状态会消耗他们的耐心,他们真正想感受的是:一声惊雷过后,急风暴雨激烈出现。要是作者在铺垫阶段拖得太久,迟迟不交待触发事件,读者的耐心很容易就耗光,不愿意再看下去。
何谓触发事件?相信大家从字面上去理解也大概想到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故事要讲一个伤者如何战胜困难康复过来,那么一场意外让他受伤,这就是触发事件,在此之前,他跟女友的分分合合都不是触发事件。如果故事讲述一个家庭从负债状态中撑过来,那么其中一个角色一下子赌博输了一百万就是触发事件,之前的打打闹闹都不是触发事件。如果故事讲述雪崩逃亡下的故事,雪崩的发生就是触发事件,之前如何准备上山,登山过程如何困难都不是触发事件。所以,要判断是不是触发事件,要看作者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让故事进入正题那个事件就是触发事件。触发事件有时候会给人物带来麻烦,有时候会给人物带来好转,总之,都会让他们走向新的一程。
在超能英雄电影里面,触发事件很容易判断,就是获得超能力那个事件。比如《蜘蛛侠》男主角被蜘蛛咬伤,《美国队长》男主角接受改造身体实验,《钢铁侠》男主角植入人工心脏,这些事件过后,他们明显走向自己的另一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认为“前因”才是触发事件,那么找出上述事件之前的那一个即可,如《蜘蛛侠》男主角参观实验室,《美国队长》男主体质太弱下决心改变,《钢铁侠》男主受到恐怖袭击。反正,观众会看到一条的界线,故事人物前后的状态明显不同。
如果我们希望用故事吸引读者,我们要尽快引出触发事件,让读者早一点抓住故事线,不要铺垫过多跟主线无关的内容。我们可以对照作品大纲,让触发事件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然后想好之前的铺垫事件,及早引出触发事件,让故事线早一点暴露出来。
说到这里,我要在触发事件这个问题上多说几句,到底要写多长才出现触发事件这没有具体的标准,每个作者的喜好都不一样。我个人认为铺垫的内容不要长得让读者失去耐心为好。传统小说的铺垫内容一般偏长,现代网络小说一般偏短。现在的某些网络小说几乎没有铺垫,一开篇就是触发事件,主人公被打压,然后获得奇遇,马上进入人生的另一程。这种处理手法显得太急躁,至于效果好不好就看读者的个人喜好。
就我看过的传统类小说来看,《月亮和六便士》的触发事件来得有点晚。我看的那个版本,作者用了七章内容作铺垫,第八章才点出主人公突然离家出走。这就是这部作品的触发事件,因为他走上了新的一程。
村上春树的作品《1Q84》的触发事件来得更晚,这本书分了三册,第一册整整24章的内容都是铺垫。从第二册开始,某个角色失踪,触发事件才出现,女主角打算去刺杀某个团体的领袖,正式展开故事主线。从这个事件过后,女主角走向新的一程;而之前的内容里,她的状态基本没有变化。所以,我认为接下刺杀任务是触发事件。坦白说,看这部作品真的消耗了我极大的耐心。我不批评这部作品,只是从我的阅读审美来看,这部作品的触发事件实在来得太迟。单从故事的角度来看,我不认可这部作品讲故事的水平。
就我个人喜好而言,像《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部作品的铺垫长度就显得比较舒服。这本书一共17章,前两章是铺垫内容,第三章猫头鹰传书就是一个触发事件,让主人公知道自己是魔法师,从此走上人生的新一程。
在这里再补充一点关于情节小高潮和触发事件的看法。小高潮是故事线当中第一次出现大起伏的事件,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特别好看的情节。比如网络小说里第一次挑战小boss,又如英雄电影里主人公第一次胜利,这些事件会让读者看得特别兴奋,情绪高涨。一个事件是不是小高潮,一般也就是读者自己判断,并没有严格的划分标准。
有时候小高潮刚好是触发事件,但也有一些作品经过几个小高潮才出现触发事件,也有一些作品似乎没有出现明显的触发事件,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并不好判断从哪个事件之后进入故事主线(没有看完作品之前,他们可能不知道主线是什么),所谓的触发事件,更偏向是小说作者使用的概念,读者也许从不关注这个问题。一路看下来,读者可能不知道哪个是触发事件,但是他们会感觉到哪个是小高潮事件。所以,就算作者设置的触发事件相对靠后,在前期也要设置一两个小高潮,至少让读者能看到故事线正式开展。
如果大家实在搞不清触发事件这个概念,那么可以弃用这个说法,就当从没有听过它。但你们需要让自己的作品尽早出现变化,要么让人物陷入麻烦,要么让人物境况好转,要么出现让读者眼前一亮的内容。总之,要让读者看到情节的起伏,不要让故事长时间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