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手随心转——两种刮痧手法的作用机制
选择听这期课程的听众可以把我上次课讲的两种手法忘了,因为其实侧刮手法只有一种作用,那就是行气。说斜着刮利湿,其实是真正利水的是竖刮。
那么这一讲我们来解释一下两种手法的机制,首先说说为什么竖刮是利水的。
一、竖刮利湿的机制
竖刮我们刚才提到了,是刺激督脉和膀胱经。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竖刮从肩到腰,也刺激了上、中、下三焦。
1.何谓三焦
三焦从部位来看,上焦是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这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三焦辨证;而从功能来看,三焦有两个功能:
一个是《内经》提到的,《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讲的是三焦通利水道的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也说的是跟津液相关的功能;
另一个是《难经》提到的,《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气化则能出矣”,说的是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
在这里,我们取三焦通利水道的作用。
2.三焦通利水道
《素问•经脉别论》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描述水液代谢的记载,到“上归于肺”为止,前面各脏腑的功能都非常清楚,但后面就直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了,中间这个“通调水道”有功能没提到脏腑,我个人认为其实就是三焦在起作用,衔接的是由“肺朝百脉、主治节”到膀胱“津液藏焉”之间这段。
这个通调水道,其实就是通过三焦向所在的各脏腑输送水液,然后再将代谢后的水液汇集运输至膀胱的过程。这个过程起作用的是三焦的气化作用,但物质基础是膀胱经。所以为什么各脏腑的背俞穴都在膀胱经上,就有这个原因。
因此通过刮痧刺激膀胱经,可以对各脏腑的水液代谢情况进行调节,将多余的水湿重新输送至膀胱排出,这就是竖刮利湿的作用机制。
二、横刮行气的机制
横刮行气的机制相比之下更复杂,而且会用到我们在“先天脏腑九宫术”中用到的一个理论:肝气入胃。
1.从“痛泻要方”看肝胃关系
在讲这个理论之前,我们先说一张方子:痛泻要方。
这是很经典的一张方子,出自《丹溪心法》,在我们现在的《方剂学》当中,在和解剂这章,用于治疗肝郁脾虚导致的腹泻,有疏肝健脾的作用。
组成我们就不说了,因为方子比较大,我也记不住。
我们说一下这个方子的主治病症。肝郁脾虚是病机,分析时我们往往会说到“肝气横逆犯脾”。
2.肝气促消化
我们很少说到肝气在脾胃消化和运化功能中的作用,但“肝气横逆犯脾”提示肝与脾胃之间是有通路的,因为如果肝脾之间不存在通路,肝气横逆是犯不到脾的。
而从位置来看,我在“先天脏腑九宫术”当中提过肝和胃是中焦,而脾是在下焦。因为肝气要到胃中帮助胃对食物进行研磨和消化,这样到了肠道才能吸收。因此,我认为“肝气犯脾”只是脏腑之间功能上的联系,
肝气横逆实际上直接侵犯的是胃。而且是因为肝和胃都在中焦,因此肝气犯胃才能叫横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肝气对脾胃的作用,不管是生理状态下,还病理过程中,都是横向运行的,因此我们将背部横刮的手法作用定为疏肝行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行气刮法。
三、斜刮是行气和利湿和结合
而我们上文说到的利湿斜着刮,其实是取竖着刮和横着刮的一个合力。我们学过高中物理都会讲到一个分力和合力的概念,那么我们将斜着刮的手法做一个力的分解,就会发现其实它是在横刮的基础上,又加强了一部分竖着刮利湿的作用。因此我之前讲有两种手法,一种是行气,一种是利湿,那么这两种手法并不是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不是只有气郁的时候用行气,湿重的时候用利湿,而是只要湿气不重,都可以用行气的手法。这个是大家在理解了行气与利湿两种手法机制的基础上,才能给大家进一步去解释的一个道理。
四、视频分享
最后,我还准备了一段在临床上刮痧的视频,一会儿大家可以结合我们今天讲的手法来看一下。
五、结语
这一期我们个大家讲了一下行气和利湿两种手法的作用机制,当中涉及了三焦的功能,肝气和脾胃的生理病理联系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如果大家看着比较吃力,就不要买我的付费课程了,后面两节付费的课程也是如此。
从下一讲开始将会从中医的理论入手,给大家谈一下痧象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通过观察痧象来辨病辨证。
这三讲的内容对大家的中医基础理论是有要求的,如果本身没学过中医,我不建议大家去买,对这些内容感兴趣可以先看看我公众号同步发布的文章。课程收费并不是目的,而且我也没打算挑战知识付费,只是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我的课程。刮痧的课程更多的是我想讲的内容,因为开网课本身就是因为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每年在大学里开讲座了,所以我把讲座的内容经过整理和加工之后搬上了网络,借由千聊这个知识平台能够和更多的人分享我的想法和经验。而后续的课程,我希望能将更多大家想听的内容,比如说脉诊和腹部按摩。这样通过免费与付费的形式,就能区分哪些是大家可能普遍比较感兴趣的,而那些可能专业性比较强,大家可能不会太感兴趣,而我又想做出来当作研究资料的。
最后我还想说明一点,就是不论是刮痧还是大家更为熟悉的针灸,或者大多数群友最感兴趣的腹部按摩,在我看来只是技术。在整个中医“理法方药”的体系中所处的是最低的层次,当然也是中医直接现实性的体现,但是我不希望大家过分的追求技术上的创新和提升,因为中医拼到最后,拼的是思维,拼的是对疾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正所谓“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而我也希望能通过对我现有诊断及治疗技术的讲解,传达一些我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和看法,这才是我选择以刮痧和腹部按摩作为切入点来宣传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