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建 | 阿伯,我捡到了一颗石头(二)

2018-10-26  本文已影响0人  璞学苑

上期回顾

侄子捡到一颗石子,

兴奋地与“我”分享。

我演示了如何与孩子保持好奇心的对话。

上次问:“你以前捡过石头吗?”

“没有!”

“这是你第一颗石头呀?”“对呀!”

“那你要把石头放哪里呢?”“我要把石头放在桌上。”

“你怎么不是放在架子上?或者放在抽屉里?而是放在桌子上呢?”

………

我暂且将对话记录到此。我要表达的是,这从这场简单的对话,我渐渐发觉孩子的成长,透过和谐双向的对话,会起了教养的关键位置。因为孩子向我们学习,我们是孩子的典范,是他们的藏宝库。

教育不是输入,不是把知识交给受教者而已,是帮助对方打开觉知的门,开启通往爱的核心。在对话中真心探索,理解对方,就是充满觉知与爱的过程。即是面对一位孩子捡到石头,也可以开启对方的觉知与爱。

谁把红豆汤煮焦了?

婴幼儿源自生理需求,透过情绪,呼唤成人回馈,比如冷了、热了、饿了就哭,倦了就闹,情绪不稳定。这是人类生存的法则,因为孩子无法自理,需要以本能的情绪来呼唤成人。

当婴儿成长到孩童时,要是延续着生理情绪,饿了就哭,倦了就闹,恐怕不是家长乐见,对话便起了教养的关键作用。面对这阶段成长的孩子,大人在回馈时,内容要温暖,讯息要明确,声调需和谐,可使他们的情绪较容易稳定。成人的回馈要温暖,不是单方面的命令,而是双向互动对话。孩子从对话中被理解,从对话中学习应对的态度,从对话学习聆听与表达,从对话中感到被重视,从对话中发现自我与世界。

两年前,侄子孝宣还三岁时,我观察他的表达,比较常出现哭闹,遇到未满足期待,常常哭闹不止。我最记得孝宣去公园,无法与同伴玩溜滑梯,他会霸占溜滑梯,耍脾气哭闹不让他人玩;到夜市看见夹娃娃机,父母不让他投币夹娃娃,他就哭闹赖着不走。

我请胞弟多与孝宣对话,对话时注重态度和谐,不是命令与说教,而是与孩子互动对话,进而回应孩子的情绪。胞弟努力实践,全家人又时常和谐对话,短短一两年时间,孝宣情绪稳定多了,有天和表妹三三选择玩具,他要的玩具被拿走了,即使他期待不被满足,也能接受失落的情绪,甚至和谐的玩耍,不会如早年的哭闹不止。

每周六,是我与家人固定的聚餐时间,有机会与孝宣对话。餐桌上,我有时间与孝宣互动,了解他在学校学习,好奇他的日常行动。我罗列几个和孝宣的对话,分享与儿童对话的乐趣。

孝宣六岁才上幼儿园,他非常喜欢去上课。胞弟跟我说,孝宣有天被老师罚站了。听闻这件事,我蹲下来问孝宣:“听说你被老师罚站呀?怎么啦?”

孝宣点点头,“因为我中午没有喝红豆汤。”

我进一步探询,“你怎么没有喝红豆汤呀?”

孝宣嘟着嘴说,“红豆汤烧焦了。”

我明白了原因,跟他核对,“所以老师处罚你站着,是吗?”孝宣点点头。

我继续关心他,“老师处罚你站着,你会难过吗?”孝宣点点头。

“那你有哭吗?”孝宣仍旧点点头。

“那你心里一定很不舒服吧!最后,你有喝红豆汤吗?”

孝宣看着我说,“没有!”

这是一个简单的对话,孝宣说话虽然不多,但是我了解事件的缘由,亦关心孩子的内在状况。

事件发生一周之后,孝宣跟胞弟分享,他知道是谁煮红豆汤?而且像发现天大的秘密般兴奋。

未完待续

煮红豆汤的人是谁呢?

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

明日敬请关注

……

 ☟请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和购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