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断舍离》
用了二天看完了《断舍离》第一本,作者山上英子。
对于这本据说改变了很多人人生的书,我的观感是没有那么夸张。但是如果通过阅读,想通了,那么还是会有很大变化的。下面来说说我看了本书的想法。
本书用四章来一步一步地阐述断、舍、离的精神。
第一章 你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
第二章 这就是断舍离的工作机制
第三章 断舍离改变人生
第四章 断舍离,怡然生活
其实,第三、四章我是滑过去的,基本上脑子里没有什么印象,甚至在看到作者硬把舍、离上升到道的高度,还创出了所谓“间”的说法,其实是感到厌烦的。那么,这本书我觉得有意义的地方在哪里呢?主要是以下方面。
断舍离的奥义是不是简单的扔东西,而是人生的新陈代谢
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一时激动,进行大扫除,扔掉好多东西,家里的空间也扩展了。这种情况更多发生在过年前,或者你家任何一次定期的大扫除工作时。然后,日子一天天过去,那些空出来的空间,再次被类似的东西(至少80%相同)慢慢地填满。
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因为并不是每次大扫除都会做到零清理,所以能空出来的空间越来越小,就像心一样,越来越窄。
这种大扫除的做法只是断舍离的第一步,如果不能进入下一步,那么就会成就上面所说的恶性循环。断舍离的步骤: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从想法开始改变。
来一次彻底地大扫除,和旧日告别(也可以列个小计划,从一个抽屉开始)。以“必要·合适·愉快”为准则,一点一点地清除旧物、杂物。然后以“我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想生活在什么样的空间”为目标,来做日后地添加,并且一定不要忘记“丢一物再加一物”的原则。慢慢地让我们的家和生活循环起来,进入新陈代谢。
这样的新陈代谢,必须会在精神层面上影响到我们,让我们生活得更愉快!
一些小技巧,让我们建立起一些基本准则
书中提到的收纳指南还是很有用的,在此分享给大家。通过这些方法,让生手初步建立一些家里收纳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用于自己的加减。同时,也能通过这些技巧来保持之前清理后所形成的新陈代谢的结果。
1.“三分法”,就是按大-中-小这样把每个区域的物品进行分类收纳,注意,这个分类之所以要从大到小,就是要求不要有交叉,避免混乱。
比如厨房内按大类分就是食材、料理用具、餐具,下一步食材又分为冷藏室、蔬菜室、冷冻室(有点按冰箱分的意思),而冷藏室又分为食品、饮料、调味料。是不是很清楚?这样归类收纳就不会放错,按步就班就可以了。
2.“7·5·1法”指的是进行杂物收纳时,对收纳空间的物量进行的大致估测。
根据不同的收纳情况,将杂物总量压缩到收纳空间的“7成”“5成”“1成”,该法则与下一节的“1 out 1 in法”统称为“总量限定法”。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像衣柜、壁橱、抽屉等关上门就“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所放杂物的量基本上占整体空间的7成。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5成,像带玻璃门的柜子,里面只放五成的物品。
“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占1成,像玄关鞋柜上餐边柜上,杂物的量基本上占整体空间的1成。
说来惭愧,我家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放满,尤其是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即看得见的地方,那是铺开来放的。可想而知,触目所及就像个杂货铺子。
3.“1 out 1 in法”即当我们按照“7·5·1”的原则收纳好喜爱的物品后,假如突然又入手了一件新东西,就需要去掉之前的Top10的末位物品,而补入这个新物品。
这个也不容易做到的。因为理发器坏了,又买了一个新的。在收到新理发器后,不知是出于什么心理,我把旧的坏的理发器放回原来的包装盒中放了起来,而不是丢入垃圾桶。这一点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今天回去就丢掉)。
4.“one touch法”:杂物拿出放入的动作就是:“打开门→拿出来(放回去)”。只需要把动作压缩成这两步,以one touch(一键式)取出来,这样一来既没有了什么多余的压力,也不会觉得“太麻烦”。这也是一个收纳原则,如果动作太复杂,那就放弃收纳吧。
5.“自立·自由·自在法”,通过“立”的方法,让物品整齐好看;自由就像超市购物架上的物品,想拿哪个拿哪个,一个轮着一个,形成流动;而内衣、袜子团起来放在收纳盒里,很是自在。不同类型的物品,按这三个方法摆放,好看又好用。
断舍离,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在不断坚持断舍离的过程中,居所的空气流动起来,新陈代谢加速循环,这时候自然而然上升的境界被定义为“自在”。”这是作者认为断舍离能达到境界。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的,环境是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从这一点来说确实如此,通过断舍离,在对物品的处理过程中,这种思维方式必须浸入人的方方面面,并进一步在为人处事中体现出来,从而改进自我的心情、人际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