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何时抢走你的工作?

2018-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话题先森

很多人认为,世界即将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次,机器可以完成很多由人类负责的工作,甚至比人类做得更好。未来的世界可以实现更高的效率,享受更廉价的服务,但失业也将变得更加普遍。

这便引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机器什么时候能够取代你的工作?

根据麦肯锡2017年提供的数据,现代社会5%的工作可以实现完全自动化,60%的职业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工作可由机器人完成。不要说最传统的农业耕作,也不用说现代化的工业,就连近期兴起的电商快递业,也已经被机器人涉足,快递包装,快递挑拣,快递配送很大一部分工作都可以由机器人来完成,而且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相对于人类,机器人在一些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优势。人们普遍认为智能计算机会抢走我们的工作,在你早餐还没吃完以前,它就已经完成了你一周的工作量,而且他们还不休息,不喝咖啡,也不要退休金,甚至不用睡觉。但事实上,虽然很多工作未来都会自动化,但至少短期内,这种新品种智能机器更有可能是与我们一起工作(而不是取代人类)。

但是,请不要恐惧,更不要心灰意冷。就现在来说人工智能机器不能完全自定义目标,解决问题,甚至是运用基本常识都有问题,这些新一代机器工人,所缺乏的这些技能,对于人类,即使是最愚蠢者,也是易如反掌的。

之所以智能机器人或者你的机器人同事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把你取而代之,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智能机器人不是完全可靠,它们也会犯错。机器人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数据的,但这种思维方法也可能会犯下大错。例如某人工神经网络曾经把3D打印的乌龟认成了步枪。因为这个程序无法进行概念推理,不会想到"这个东西有鳞和壳所以可能是只乌龟"。相反,它们是根据模式思考——这个例子中是以像素为单位的视觉模式。因此,改变图像中的某个像素,一个合理答案就可能演变成无稽之谈。而且它们也不具备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常识,不能把已有知识运用到新情景中。

二是根据人工智能受到的训练不同,它们会产生偏见。如果机器人接收的数据无懈可击,那它们的决定就很可能正确,但多数时候人的偏见已经夹在其中。谷歌翻译里就有很明显的例子。一位研究员在去年出版的《传媒》(Medium)杂志中指出,如果在谷歌翻译中把英文"他是位护士,她是位医生"翻译成匈牙利文再译回英文,翻译机给出的是相反的句子:"她是位护士,他是位医生"。另一种可能出现偏见的原因是数学加权(数学计算中将参数比重加入计算称之为加权)导致的。跟人一样,人工智能也会对数据进行"加权"分析——看哪个参数更重要。由此可能会产生让人厌恶的性别歧视或者种族歧视。

三是现阶段的机器人不会像人类一样思考。人们通常会认为人工智能的原理是我们先了解人类,然后以同样的方式构建人工智能,但事实并非如此。以飞机为例,我们早在详细了解鸟类飞行原理之前就造出了飞机,使用的空气动力学原理不一样,但今天我们的飞机比任何动物都飞得更高更快。与其说是人工智能会主动思考,不如说人工智能仅仅靠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主体都是"神经网络",它们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构建数学模型来学习。现阶段的机器人不会主动思考,更不会像人类做事情一样能不自觉地运用所谓的隐性能力。

机器人的时代即将到来,并将永远改变未来的工作,但在它们变得更像人类之前,还需要我们守护在它们旁边。会给人类带来生存危机的自主机器人虽然尚未诞生,但是,我们距离所谓真正的人工智能已越来越近。在机器人抢走我们的工作饭碗、资源、生存空间之前,早早确立人类与机器人的规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