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追求心安,便是“我已给你安心”
有个词叫“心安理得”。
可以解释成“心安下来,道理也明了”,也可理解成“因为心得安定,所以自生智慧”。
无论哪种解释,都在突出,心安是人们恒久追寻的话题。
人一辈子追求价值,但买保险明显是亏本买卖,却依然成为众多人的选择。
你若询问,会得到这样的回答:我是花钱买个心安。
一些人做着吃力不讨好的事,你若问他原因,也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只为心安。
人赚钱是为了心安,人学习是为了心安,连修道也是为了心爱。
所以有个词叫安贫乐道。贫为众人之所恶,反而近于道。
人的很多行为和念头,符合宇宙的熵增原理,觉得多好少坏,上好下坏,前好后坏。
我们总是不经思考,盲目地追求熵增的方向,以为这就是人生终极的答案。
实际上,熵增只是一种惯性。被惯性驱使着生活的人,是没有自主能力的。
而无法自主,则是远离心安之道。
所以,无论贫富贵贱,重要的是自主心灵,不去被外界的惯性唆使,做出一些连自己都不知道原因的行为,盲目从众。
禅宗有一个典故。
二祖惠可大师,为了求得究竟解脱之法,来到达摩祖师面壁处,询问安心之法。
达摩祖师点头,叫惠可大师取心来与他安。惠可大师沉默片刻,摇头道: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祖师印证道:我已为你安心。
惠可大师当下开悟。
我听过一个说法。开悟者,体证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有事物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
这是本具智慧生起的妙用。
反观我们大多数人,为什么总是心神不宁?
究其本质,其实在于我们总自然而然把一个事物当作了永恒,所以产生恐惧、拒绝、逃避。
恐惧贫穷的人,心理已经认定自己会永远贫穷;恐惧孤单的人,心理打上孤独终老的烙印;恐惧分离的人,心里总觉得一切美好事物必须永远停驻。
其实很多事情,无论执不执着,都在不停变化。有时候,过度的执着,反而是在阻止事物变化,将我们本来厌恶的继续递延。
就像二祖惠可大师,向达摩祖师寻求安心之法,虽然各方面修证很高,很多事已经放下,但对于心性一事,依然执幻为实。
他之所以请祖师与他安心,正是因为他觉得此刻不安的心是永恒的。这颗心,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持久不安,他难以忍受不开悟时的迷惑与痛苦。
所以,当他反观内照,发现自己并没有一颗永恒不安的心后,顿时心光朗然、云销雨霁。原来自己本无一颗需要变得安住的心,一切只是自寻烦恼。
加之达摩祖师为他印证此时的境界,他便一下契入空性智慧。
明了与迷惑,往往就在一念之间。这便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念佛,一念魔。
一念清醒,则本自具足;一念入迷,则欲壑难填。
当然,道理虽然如此,但想要在生活中持久安住在无所住的境界,却需要长久的内观积累,用微习惯来给生命带来真正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