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还能雕成这样?
竹刻是在我国悠久深厚的竹文化与竹工艺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明代中后期文房雅玩鉴藏之风的兴起而成熟的特种雕刻艺术。
它最大特色是有文人阶层广泛、持续而深入的参与设计制作,因此极大地提高了竹刻的美学品格和文化含量,丰富了她的题材和表现方式,使其以非凡的成就与高雅的格调迥然特立于雕刻艺术之林。
始于明代后期的嘉定派,是历史上递衍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雕刻艺术流派,对同时期各类雕刻工艺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博物馆 陈燮君)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四件明清时期嘉定派的竹圆雕精品。它们都是明清皇室的爱物,在紫禁城内收藏了数百年。
明代 崤曾款 竹根翼兽(正面) 明代 崤曾款 竹根翼兽(侧面) 明代 崤曾款 竹根翼兽(背面)这件作品用竹根以圆雕法刻一飞熊,呈立状,扭身回首,双目圆瞪,双爪前伸,似欲前扑。其双耳如犬,鼻似如意,肩有双翅并羽翼下披;腹部有鳞,颇似蛇腹,后腿有力蹬坐,形态奇异。整器刻工浑厚圆润,神态刻画细致入微,刀法纯熟流畅。
左腿后方阴刻行书“崤曾”款。侯崤曾是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活动于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现存世作品较少。此器落款位置非常规,专家怀疑是伪托。但并不影响这件作品本身杰出的艺术性。
飞熊典故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据说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姜尚(姜太公)。所以这件作品很适合放在猎头公司或者企业的HR部门陈设~
明晚期 小松款 竹根雕刘海戏金蟾刘海舒坐,头向右偏,圆脸大嘴,斜眸欢笑,坦胸露腹。袈裟披于左肩,垂于背后,绕覆右腿。右手撑地,左手手指弯曲捏一铜钱,金蟾趴伏在右腿上。身后腿部阳刻篆文“小松”两字款。下承三足木座。
小松,即朱缨,字清甫,号小松,江苏嘉定人。明代竹刻名家,为竹刻家朱鹤之子,竹刻家朱三松的父亲,所以他一家门祖孙三代都是著名竹刻家。我们“喜欢博物馆”在前一期介绍过一件竹雕仕女笔筒是他儿子的作品。大家有兴趣可以出门左拐前去欣赏。
朱小松约活跃于明万历、天启年间。工小篆、行草,亦擅绘画。刻竹继承其父章法,而有出蓝之誉。好刻神仙佛像、山水人物等。
刘海,是五代宋初时道士。曾事燕主刘守光任丞相,因谏言不被采纳,托疾挂印而去。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人多呼其刘海蟾,渐而衍出“刘海戏金蟾”的传说,即“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
至于刘海戏金蝉的出处,大概来源于民间小儿的游戏,大家请看下方这幅宋代王居正的“纺车图”,非常写实的反映了宋代民间生活,其中有一小儿,用细绳拴住青蛙后腿,以为游戏。
宋代 王居正 纺车图局部 小儿戏青蛙 明晚期 竹根雕罗汉这件作品以竹根雕松树罗汉,分底座与罗汉两部分。罗汉庞眉深目,袈裟半披,坦肩露腹,盘腿屈膝坐于松下石座上。右手提握念珠,左膝上一只蓬毛摆尾小狮昂首相望,左足按于罗汉前胸,与之嬉戏。底座与松树为整料雕砌,奇石叠错,苍松虬曲,针叶繁茂,依石而立,有如伞盖。
此圆雕人物刻画细腻,衣纹线条流畅。镂雕山石层叠,松柏遒劲,且色泽深沉,古雅厚重,神形兼备,饶有佳趣。
笑狮罗汉是佛教十八罗汉中的第八位。因其从不杀生,广结善缘,故此一生无病无痛,深受赞美与尊敬。虽有此神通,但勤修如故,常常静坐终日,唯带一小狮常伴左右,因此成为“百兽不侵”之寓意题材。
清代 封锡禄款 竹根雕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盘膝曲腿,席地而坐,身披袈裟,袒胸露腹。其缩颈耸肩,眯眼纵鼻,笑意满满,十分生动。两小童嬉戏身旁,一伏布袋上,一向腹部攀爬。布袋和尚右手握一大珠,左手抚童背。其背后左下侧阴刻行书“封锡禄制”四字款。此作刻工精妙,人物形象掌握准确。尤其是布袋和尚眉眼攒聚,似其痒难耐状,惟妙惟肖,趣味盎然。
封锡禄,活动于清康熙年间, 竹刻家。世居嘉定城南。兄锡爵,弟锡璋,兄弟三人,人称“嘉定竹刻鼎足”,锡禄最为杰出。擅长竹根人物圆雕,上承朱氏“三松派”,但能自立风采。
康熙四十二年(1703)与锡璋应诏入京,以艺供奉养心殿。养心殿在康熙时期是清宫内廷的造办处所在地,相当于康熙私家艺术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