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心學概論》節選:世界是心之倒影

2021-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彭泰来文化公益理事会

          世界是心之倒影

      世界是變幻無常非實體性的存在,為何切顯現在人看來如此真實?因緣聚合與分散有無一定的規則,受何種因素影響?以上諸問題皆可以一句話作為回答:「世界是心的倒影。」

      影像的真實感,遠遠高於人們的想像,即使認知上知道所見之物為虛幻之影像,身體的其他感覺部份依然被真賃感充滿。古希臘神話中的美男子納西索斯,錯認水中自己的倒影為佳人,瘋狂愛戀之並最終落水而亡。世人將世界視為某真實對境,對其產生種種貪執或沉溺,與納西索斯何其相似,殊不知,每個人所見的世界,正是自心的倒影。納西索斯不識自身之倒影,而世人不識自心之倒影。

      物理學界有兩大原則,曾被視為顛撲不破的鐵律,一是定域性原則,即任何物理效應都不可能以大於光速的速度傳遞。這是愛因斯坦最堅信的原則之一。二是客觀現實原則,即無論被觀察與否,存在的現實就是客觀存在着這也是幾乎人人信奉的客觀唯物論原則。但量子學領域中的諸多實驗使得定域性原則和客觀現實原則,受到了顛覆性的挑戰。1982年法國物理學家艾倫阿斯派克特( Alain Aspect)研究小組在實験中發現了令人驚異的量子糾纏現象・在特定件下將有共同來源的兩個粒子,發射至不同方向在運動中粒子們彼此之間似乎能夠掌握對方訊息,其中一方受影響而改變方向,另一方會同時改變,不管彼此距離多遙遠。這種超距作用現象打破了愛因斯坦堅信的定域性原則,粒子之間如果真的互通了訊息,那麽訊息傳播的速度定然超過了光速,甚至是即時發生,沒有任何時間差。而顛覆客觀現實原則的是量子測量實驗,實驗證明,只有在被觀察狀態下,一個粒子的存在狀態和方位才能被確定,當不被觀察時,它處於不確定狀態,其運動方式並沒有先天的規律性。換言之,人所見到的所有事物,之所以呈現出所見的狀態,是因為觀察這個行為本身。依此看來,陽明之「岩間花樹」,反映的正是量子測量實所發現的結論。愛因斯坦也曾做過大膽斷言「所謂物質、世界、時間和空間,只不過是人類的幻覺。」

      科學實驗很重要,而對於實驗結果的分析和解釋,往往更加重要。量子糾纏也許能夠解釋人與人之間的心電感應現象,或者某些預測能力和特殊的記憶能力。那麽量子糾纏本身有何種理論能夠解釋? 很多科學家並不認為量子糾纏是世界真相之最後一層幕布,他們認為其背後仍有幕布。例如英國科學家戴維·玻姆( David Bohm)以息影像理論解釋量子糾纏。他認為世界只是一個幻象・如同我們所看到的立體全息影像~~~兩束鐳射干涉波完成拍攝過程,形成底片,再用第三束鐳射衍射原理進行影像呈現。全息立體影像與一般二維影像的區別在於,前者記錄的不是物體的形象,而是其光波訊息,且訊息量巨大,尤為特別之處是全息影像的每一個局部都有整體的影像。類似於一面鏡子碎裂後,每一塊碎片都依然能照出完整鏡像。《華嚴經》言『於微塵中,悉見諸世界』,與其說微塵是世界的組成部份,不如說微是世界的縮微版。《關尹子》曰:『古之善揲蓍灼龜者,能於今中示古,古中示今,高中示下,下中示高,小中示大・大中示小,一中示多,多中示一,人中示物,物中示人,我中示彼,彼中示我。是道也,其來無今,其往無古,其高無蓋,其低無載,其大無外,其小無内,其外無物,其内無人,其近無我,其遠無彼。不可析,不可合,不可喻,不可思。』上古時期的智者,之所以能夠從現在看到過去,從小中見到大,從人見到物,從我見到彼,正是因為道無古今之別,無高低之分,無人我之別,無大小之分,無遠近之差異,無法將其拆分,也無法將其聚合。仔細體會,關尹子所說道之特性,與全息理論之特性極其似,若對世界進行拆分解剖,永遠無法得到其終極組成元素,只會發現不同體量的世界縮小版。即使在人身上,亦是如此,每一個細胞都包含了一個人完整的生命基因訊息。關尹子之言和全息理論無形中互相印證,即在時間角度,現在是永恆之縮影; 在空間角度,局部是整體之縮影。

      戴維·玻姆用宇宙全息影像理論來解釋量子糾纏,他認為糾纏的根本不是兩個獨立的粒子而是它們本來就是同一體。玻姆以魚缸中的魚為譬喻,用角度不同的兩個攝像機同時拍攝這條魚,並分別放映在兩個熒幕上。觀察者所看到的正是量子糾纏時的現象,其中一條魚方向改變,另一條同時改變。如果不知道這是同一條魚,便會認為二者之間有心電感應。反過來說,如果牠們之間有心電感應,說明二者本是同一體。因此,玻姆提出的解釋認為世界是一張巨大的全息影像,看似分離的個體,只是不同的影像,擁有共同的現實層面的不可分割的整體。而現實層面存在於更高維度,人類所處三維世界只是它的投影。     

      宇宙全息影像理論聽着非常駭人,但即使目前沒有辦法以科學方法進行證明,至少能夠促進人們對世界進行重新認知,掃除過往一些根深蒂固的自我限制和自我割裂的觀念。在全息影像的宇宙世界中,沒有實體堅固的物質,也沒有所謂的時間,過去、現在和未來共同存在。人對於物質的堅實性感覺,完全只是一種感覺,是人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對於物質能量波動的一種類似於被排斥和阻擋的感受,因此形成堅實性的認知。西方之科學與東方之哲學,不斷地相互印證,相互借鑒,許多科學家,包括物理學或者心理學領域的專家們,都受到東方哲學,尤其是佛學和道家思想的很大影響,拓寬了科學前進之路。愛因斯坦曾戲言:『當科學家登上一座高山後,卻發現佛學大師早就坐在那裏等候多時了!』這說明科學和哲學宗教從來都不應該是對立面。

《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藴悉從生,無法而不造。」世界是心這個畫師畫出來的圖像,五藴也是來自於心,萬物皆是源自於心。每個人都是五藴(色受想行識)之聚合體,色藴即人所能見之物質受蘊即眼耳鼻舌身之五識・想蘊即第六識,行即第七識,識即第八識。

《雜阿含經》說「觀色如景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所謂物質如暫時彙在一起的沫沫,感覺如同水面忽生忽滅的泡泡,意識和念頭如同焰火般驟明驟暗,行藴之造作力如同空心的芭蕉,剝到最後一無所有,最深層之識藴也是空幻。心造萬物的過程,就是從第八識中的種子開始,如燭光從中心向外發散一般,色蘊是最外一層,它的本質是心之投射,心中的種子識决定了所投射之影像。這在心理學領域中有大量案例,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輕易得到驗證。例如俗語所說「好人眼中無壞人,壊人眼中無好人」。王陽明的弟子董夢石出遊回來說:「見滿街都是聖人。」王陽明說:「此亦常事耳,何足為異。」一者,人人皆有真心,皆可成為聖人; 二者,以聖人之心見他人,自然也是聖人。人們稱之為「現實」的世界,只是心識顯示出來的世界,只是人的「自心現量』。不僅如此,包括人間在内的六種生命流轉形式,無一不是自心現量。大手印文化中,有一種對六道的方便理解,即六道是人心之境界和狀態的顯現。例如當人心充滿嗔恨痛苦時,是地獄道;人心貪婪時,處於餓鬼道;人心處於愚痴時,位於畜生道; 人心充滿嫉妒時,即是阿修羅道,一切皆是人心之化現。

      在東方文化中,不管對於世界認知如何,都注重人心與世界之關聯。儒家雖然沒有像佛家那樣,認為世界是幻象,但同樣也認知到天地人心之關係。《禮記·禮運》言:「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人是天地美德、陰陽交融、玄機之合以及五行靈氣的結晶,因此「故人者,天地之心也」。王夫之對此深表贊同:『天地之生,以人為始。故其吊靈而聚美,首物以克家,明聰睿哲,流動以人物之藏,而顯天地之妙用,人實任之。人者天地之心也。」人作為天地之心,如何與天地產生聯性? 王陽明認為人與天地萬物是不可分割之整體,世界之存在有賴於人之靈明,而人之靈明亦産生於萬物,「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它高? 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它深? 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凶災祥? 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他間隔得?」並且王陽明還認為每個人的天地萬物,都是他自己的天地萬物。有人問他:『天地鬼神千古見在,何沒了我的靈明,便俱無了?』問話者顯然也是出於客觀現實原則,認為要是自己的靈明沒了,天地萬物怎麽還在陽明答曰:『今看死的人,他這些精靈遊散了,他的天地萬物尚在何處?』對於靈明不存的人他自己的世界也一併不在了。

      《雪漠大手印實修偈頌》言:『萬有心性顯,自心靈不昧。當下心之用,心性體即空。』世界是心的倒影,是幻象,萬物本質皆是空性,而切又都是真心之妙用體現,即使是自心本體,其本質也是空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