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游记

2018-06-22  本文已影响0人  鰍之声

西北游记

2009年3月28日      洛阳 龙门石窟

      离开了郑州,经过了3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一行人坐着旅游巴来到了洛阳。

      在洛阳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标志性的“龙门”横跨在石窟山体两旁。两旁青山对峙,风和日丽的景色使人佩服北魏皇帝选址的准确。

      当你把视线从怡人的山光水色转移到龙门石窟上时。你会为其恢宏的气势所惊叹。龙门石窟与周围景色完美地协调在一起。山体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洞,而洞里的佛像各具特色。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的代表作。来到了卢舍那大佛下,顿时仿佛被一道“佛光”笼罩着似的。 这道佛光并非是幻觉,而是真真切切存在并普及众生的。这里的光源特别充足,而且很奇特。来这里照相的人都发现光源是直”洒”在头顶上的。仿佛受到佛祖的庇护一般。究竟是巧合还是精心设计我更相信后者。卢舍那佛像面部温婉平和,睿智的眼神俯视众生。奉先寺佛像为唐代所为,造型丰满,衣裙飘逸,面容丰肥。体现出唐代雕塑的特点。

白园,即白居易墓园,也为于龙门石窟景点中,白园位于龙门东门北端的琵琶封下。公元前846年,白居易与世长辞,按照其遗愿世人被葬于香山琵琶封上。

白墓里风光秀丽,古典雅致,充满了诗情画意。有竹林清池,使人心旷神怡。

我在白居易墓园里,桃花盛开的地方,看到他的一首诗。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夏。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不过龙门石窟的损毁程度令人心寒。据资料统计,窟窿2345个,造像10万多尊,为我国之最。但如今看来龙门石窟现存有几乎是很难得才可以见到一个完整的佛像。据数据显示,如今10万余万尊佛像现在完整还不到10%。传说中的龙门石窟,令我失望比震撼要大得多。失望的是她没得到好好的保护,应有的保护。很多地方,不是被人挖了,头被偷走了,就是在明明完整的壁画上写满了到此一游之类的字样。中国游客很喜欢用手摸文物。在观赏的途中,就看见不少家长“教”小朋友摸佛像的手。龙门石窟高昂的票价却带来不了与其票价相对应的高素质游客。有时很恨,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的话,我宁愿龙门石窟限制游客进入也不愿意他保持现在的状况。面对满目疮痍的龙门石窟,我对先人伟大智慧感到骄傲,同时也感到悲哀。

回去的途中,再龙门石窟山体旁边,一阵阵夹带着高浓度灰尘迎面扑来,传来的方向,就在山体旁边。那里,正热热闹闹地修建着度假胜地。

西安

    西安是一座静谧的古城,整座城市都散发着别的城市无法比拟的气质与内涵。这里的每一块灰色的砖瓦似乎都有着一个千年的故事。西安带着母亲般的温柔与老者般的阅历,却又是罗曼蒂克式的,精致得像是故事里才会出现的。

    既是一座曾为十三朝帝都的古城,西安也不失为是一座现代化繁华的都市。这里的市民,充满着对历史的骄傲感。这里的繁华,你可以看到,是与历史与文化同在的。你会为她的丰富灿烂的历史与文化而感到兴奋。

西安是秦兵马俑的世界,这里的人们爱兵马俑。麦当劳里放有仿制的秦兵马俑雕塑,歌剧院上面陈列着拉小提琴的秦兵马俑。就连服装店的模特也是秦兵马俑!也许,在西安的市民心中,秦兵马俑不仅仅是西安老城的标志,还是众人心中的一个埋藏千年的梦。

2009年4月4日 霍去病墓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是我最喜欢的诗,是写给飞将军李广的诗。汉朝这个特殊的时代造就很多叱垞风云名垂青史的人物。我来到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的墓园。

      据史记《卫青骠骑将军列传》记载,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把霍去病的墓修成了像祁连山的样子。我认为骠骑将军曾在祁连山获胜,且祁连山外形很符合将军侯勇猛杀敌的形质,祁连山与霍去病拥有着割舍不了的关系,不难理解汉武帝的用意。汉武帝以表彰他远征匈奴的丰功伟绩,追封他景桓侯的封号。

    霍去病墓外型与金字塔有点相似,又或许是代表祁连山与金字塔外型的相似。墓园陈列的大气蓬勃雄厚朴实的石雕,给我以汉朝金戈铁马的真实存在。仿佛能与前人跨越时空对话一般。我想,也许没有比霍去病墓石雕更符合骠骑将军的气质、形象甚至性格的艺术品了。

    祁连山一带原是匈奴族“水草肥美,六畜蕃息”[1]的放牧地,汉武帝特命工匠雕刻了许多马、牛、虎等动物放置在象征祁连山的霍去病墓上。以增强祁连山的真实性和山区气氛。

    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件作品庄重、威严,并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件作品与霍去病墓园其他作品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庄严稳重案首屹立的汉马与身体下披头散发哀号求饶垂死挣扎的匈奴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西汉王朝的强大与对匈奴的蔑视。霍去病墓石雕的作品不同与秦代兵马俑的精细。它体现了一种大气蓬勃大巧若拙的特点。马匹散发出的对敌人无视的胜利者姿态与骠骑将军勇猛杀敌对敌人不屑的气质性格非常一致。作为纪念碑式的雕刻物,很符合史记里记载的霍去病形象。不过我在看这件作品的时候,它的耳朵已受侵蚀残缺了。

    令我印象最深还有人与熊这件雕刻作品。这是一件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作品。人与熊运用了浮雕刻画的形式,外轮廓基本上没有雕琢。人与熊搏斗中的人被雕刻成了一个茹毛饮血的野人形象。作品一反通常野兽比人凶狠的常态,人的形象被刻画得极其粗犷、狰狞,正用其粗大的手,仅仅咬着小熊,仿佛要把它吞噬掉似的。我想,西汉时期祁连山是匈奴的住地,而霍去病的墓象征着祁连山,霍去病生前在祁连山曾得到过显赫战功,“人与熊”这件作品大概象征着祁连山游牧民族(匈奴)原始习性的展现,但我终究想不明白作者意图究竟是为了表现作为原始游牧民族的匈奴人的凶残习性还是为了表现在偏僻山林中危机四伏的景象,用来赞颂霍去病功绩的来之不易。

    与人与熊相比,“石人”这件作品更具浪漫主义色彩。世人的评价是它像漫画一般。眼睛、鼻子、牙齿都以夸张的比例来表现。或许说这件作品比马踏匈奴、跃马、卧马或是人与熊更为粗糙。它表现的更像是二维空间里的卡通形象。石人的眼睛睁得又圆又大,而且空洞无物。两个鼻孔犹如又鼓又圆,像是发怒者的鼻孔一般,而牙齿裂开紧紧咬合。这件作品的用意不明显。既像在狰狞怒号,又像是在哀号求饶。也许作者想制造一个匈奴人痛苦的形象来表现对将军侯的恐惧,从而反衬出霍去病的强大勇猛。

    墓群里真实的霍去病墓石雕说实话比我在黑白图片里看到的“精致”得多,这里说的精致是相对于印象中的粗糙而言的。原本对教科书里的“大巧若拙”是抱有怀疑的。

    很早以前,就知道汉武帝是个武功颇盛的人。雄才大略非常看重功绩。他的时代,出现了很多如今也耳熟能详的伟大人物。司马迁、李广、霍去病、司马相如、东方朔……霍去病很受汉武帝的喜爱。霍去病是卫青姐姐卫少儿的私生子,和大将军卫青的出身同样卑微。霍去病年少时便表现出异于同龄人的军事天分,汉武帝对其很赏识并宠爱有加。即便后来年少气盛的霍去病冲动杀了李敢,汉武帝也把这件事隐瞒了。可见汉武帝对其偏爱。

相比之下,位于洛阳城郊外的李广墓却荒凉冷清,残破不堪。李广英勇善战,一生建下无数功劳,匈奴怕他。飞将军对部下犹如自己的亲人朋友一般,他为官清廉,却总把赏赐分给部下,吃喝也和士兵一起。我想,如此为部下着想的将军怎么会不受士兵百姓的爱戴与拥护呢?这样的将军士兵能为他以此相拼也是不无道理的吧。太史公在《史记》里《李将军列传》说,“李将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意思是说,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不善言辞,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的离去感到哀伤。他那忠厚老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可见太史公对李广的高度评价。

李将军一生参加战役70余次,可生不逢时。王勃在《滕王阁序》里叹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用以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李广一生仕途不济,未能封侯还受谗言所迫害最终自刎。其子孙也不断被逼害。史记里,司马迁最可惜的,除了犹如自己一样的屈原,就剩下李广了。

霍去病墓前有个苏武牧羊的群雕,是现代人添加上去的。世人一直很景仰忠臣,如关羽,如苏武。看到了苏武牧羊,我不由自足地想起了李陵,和因为敢于李陵说话而获罪的司马迁。与苏武对比之下,当时在胡人月下对酒消愁的李陵显得羞涩尴尬得多。李陵、苏武还有司马迁,这三个人物总能被世人联系在一起。司马迁写《李将军列传》时表示出至终对李陵的理解与同情。古人也对李陵同情,为其伪托了一份书信写下他的孤独与悔恨。在霍去病墓园里,我不仅仅看到了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爱与霍去病的丰功伟绩。我看到更多的却是汉武帝对李广家族、对司马迁的冷淡,刑罚的残酷,与当时事事以功爵来评价个人社会地位的不公平状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