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 沐海 | 学习笔记-表皮生理结构
1、皮肤分为3层
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
2、皮脂膜
组成:角质细胞产生的脂质、皮脂、汗液混合而成,形成一层薄膜,呈PH4.5~6.5的弱酸性。
(脱落的角质细胞经过低温乳化,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病菌等融合)
脚掌和手掌没有皮脂膜,但额外多了透明层。
作用:锁水、保湿、隔离外界刺激、杀菌。
位置:角质层的外部
3、表皮
表皮的厚度为0.07-0.22毫米,最厚的部位是手掌和脚掌,最薄的部位是眼周和耳膜。
(真皮厚度是表皮10倍左右)
4、表皮构造
皮丘、皮沟、毛孔(皮脂腺皮脂)、汗孔(汗腺汗液)
5、表皮层的层级
角质层、颗粒层、有棘层、基底层
除了上述4层,在角质层和颗粒层之间,有个电子阻碍层。
6、角质层
表皮最外层,由14(10-20)层扁平、无核的死亡细胞组成。
这些细胞脱落后,位于基底层的细胞会被推上来,形成新的角质层。
这些细胞由细胞间脂质连接。
角质层太厚,会导致皮肤粗糙、暗哑无光。
作用:
死细胞,无细胞核,细胞膜厚,能承受物理化学刺激。
角质层细胞含角蛋白,对酸碱化学药物承受力强,能承受寒冷与高温。
(防止皮下组织感染,脱水,以及抵抗化学和外力带来的压力。
角蛋白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甚至能吸收水分,是皮肤保持湿润。
)
护理周期:
油性皮肤2周去角质,干性皮肤2-3个月去角质(一般新陈代谢需要1个月)。
7、颗粒层
棘细胞浅部,1-2层无核细胞构成的薄膜。
2-3层扁平细胞或梭形细胞组成,是进一步向角质层细胞分化的细胞。
细胞厚度可达十层,在正常表皮细胞核死亡角化细胞之间过渡,形成过渡带。
细胞胞核固缩,胞质内含强碱性透明角质颗粒,颗粒层上部细胞内的“膜被颗粒”向细胞间隙释放磷脂类物质,使邻近细胞间不易分离,成为防水屏障,使体表水不易渗入,也组织体内水外渗。
厚度随角质层的薄厚变化,角质层薄甚至导致没有颗粒层。
作用:
颗粒层中有晶体角质可以折射紫外线,使肌肤免受伤害。
一担缺损,皮肤无法承受外界紫外线刺激,造成皮肤敏感、变黑、暗黄、粗糙。
8、电子阻碍层
酸碱平衡(角质层+颗粒层),电荷成正比,正负电荷排列而成,上面呈酸性,下面呈碱性。
能穿透皮肤的3种物质:激素、重金属、细胞同源物质。
作用:
皮肤吸收过程阻挡外来异物侵入的天然屏障。
9、有棘层
PH7.4-7.5的弱碱性,由4-10层多边形且体积较大的棘层细胞组成,深层接近基底层的细胞具有分裂增生能力。
细胞没有纤细的纤维,细胞之间棘突一样连接,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由下往上排列着4-8层由圆形至椭圆形的有棘细胞。
有EGF和FGF。
作用:
各细胞间有淋巴液循环和物质交换场所,含许多感觉神经末销,有感知外界各种刺激的作用,病危细胞提供营养。
形成淋巴液的流动和营养的分配。
10、基底层
PH值为6.8-6.9,弱酸性。
分裂增生最强的一层细胞,每天30%-50%的基底细胞进行核分裂,有重要的再生维护功能。(真皮层的毛细血管输送营养氧气)
每10个基底细胞中含有1个黑色素细胞,垂直重叠成柱状,有次序向上移动。
基底层增生的细胞向表层不断推移,逐渐分化为各层。
作用:
皮肤再生修复。
11、新陈代谢
基底磁暴吸收营养后,分裂子细胞,并层层向上推移,不断改变其形状和性质,最后达到角质层,形成扁平无核的死亡细胞,自然脱落的过程。
18-25岁,年龄+10天
25岁后,年龄+28天
基层>有棘层>颗粒层:14天,颗粒层>角质层:14天
新陈代谢速度影响产品效果和皮肤变白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