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关系是有边界的》

2024-06-11  本文已影响0人  暖暖小乐乐

和文化心理咨询中心

王建花学习分享第1566天第1664篇

咨询累计:本周7次,总3022次

【心理文章】

心理学专家曾奇峰曾对“边界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悬崖的边界很清楚,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比较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

边界感是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清晰边界感的人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人类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其根源都是“缺乏边界感”。

  社交边界感“刺猬效应”是一个典型的具象化代表,说的是寒冷冬天里两只相互依附取暖的刺猬,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将各自伤的鲜血淋漓,后来慢慢调整姿势,保持适当的距离,既得到了温暖,又不至于伤害对方。

其实,“刺猬效应”落着点就是人际交往中的“距离”。

近年,“社交恐惧症”在网络上广为流行,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自称“我社恐”。

人们为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在社交中呈现低欲望的状态,渴望建立一种亲密且独立的人际关系。

背后可能是时代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迁,也是人们对社交边界感越来越重视的表现。

作家苏心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棵共同生长的树木,彼此靠得太近了,互相滋扰遮挡,肯定长不好,甚至会枯萎。只有保持适度距离的守望,才能枝繁叶茂,华枝春满。"

所以,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好的状态。

  与原生家庭的边界感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人情社会,比起所谓的规则,人们好像更关注情义。

人们普遍缺乏边界感,最初就表现在原生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

中国人看重家庭和谐与认同、关系中的亲密联结以及孝道观念的根深蹄固。

父母承担了养育子女的责任,儿童时期的我们也需要依附于父母,我们之间好像形成了一种“共生”。

而父母往往在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过度关注或卷入孩子的生活,或是对孩子进行情感绑架或情感虐待……

导致孩子对家庭的依赖感和羞愧感的增强,不能很好的实现自我的分化,影响家庭生活。

上述情况往往都是边界感缺失所导致的关系紧张与冲突。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为何爱我最深的人,也是伤我最深的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在亲密的关系也要有一定的界限。

  如何建立个人边界感

①清晰你的边界感。照顾好了自己,稳定了自己的情绪,才能去照顾他人,才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②学会课题分离。“课题分离”是阿德勒提出的概念,意思是“谁的课题谁承担”,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

③积极了解并尊重他人的边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想要他人尊重你,推己及人,你也要尊重他人,不能强迫他人来认同你。

所有痛苦的关系都源于没有清晰的边界,所以试着去做悬崖一样边界清晰的人吧,守住自己心中的原则和底线,才会活得舒服自在!

2024.6.1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