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园集锦杂文随笔精选录人生旅途

【观影有悟】一泡尿屙成了右派 ——看电影《蓝风筝》有感

2018-11-10  本文已影响550人  古眼
【观影有悟】一泡尿屙成了右派 ——看电影《蓝风筝》有感

前几日看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活着》,感其真实,慨其荒谬,哀神州之不幸,叹民生之多艰。昨日搜出大陆隐片《蓝风筝》,两个多小时的注目,让我老泪纵横,大有切肤锥心之痛。以下鸡零狗碎的文字,算不得影评,就算是对导演田壮壮和一班演职人员献上一点微薄的敬意吧。

故事从上个世纪49之后开始,濮存昕饰演的男一号与吕丽萍饰演的女一号结婚,因为斯大林的逝世被拖延了10天。强大的主旋律如此跨国作案,颠覆了两个小青年甜蜜蜜的婚姻计划,揭开了他们了无宁日的人生苦难的序幕。但善良隐忍的他们以为只是“好事多磨”,相信新中国新社会就一定有幸福快乐的新生活。

接踵而来的是改造私营企业,这与他们无关,被收缴财产的是昔日雍容华贵知书达理的以蓝太太为代表的资本家。作为平民的他们无动于衷,也许心底里还有点幸灾乐祸,偷着乐哩。他们完全想不到的是,收缴了私有财产之后,接下来还要收缴每个人的“私心杂念”以及思想情感、人格尊严。

他们的婚礼上,已经取消了传统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亲朋,夫妻对拜”的隆重仪式,代之以拜伟大领袖的画像。这时,一己之私生活彻底缴械投降,不得不臣服于主旋律了。

站在后来人的旁观角度,不难推知家庭生活从此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但放弃了独立思考或者原本就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他们当时很傻很天真,因此很幸福,像围观着他们的满脸嬉笑的人们一样,唱着红歌,挥着青春臂膀,洋溢着善良无知的快活。

一场浩大的“阳谋”开始了。先是高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旗,让你帮助主旋律整风,畅所欲言,大鸣大放,一年不到,便不失时机地收网了。从庙堂到江湖,按比例一一分发右派分子的帽子,轻则降职降级调离单位,重则流放劳改,美其名曰“改造思想”,形象的说法是“洗澡”。

濮存昕所在的图书馆清理出一个右派,馆长兼书记召开大会说:还不行!还要大家评出一个来。大家打不破情面,面面相觑,有口难言,而这个时候,濮存昕闹内急,起身去方便。等他一泡尿撒完回来,发现他已经榜上有名了。这个可以说是史上最悲摧的一泡尿了。早知如此,濮存昕就算被尿憋死,也不敢离开会场的吧。

右派分子濮存昕被下放到边疆的一个林场接受思想改造,因为老实,因为勤劳,得到了返回北京原单位的稀有机会。但命运弄人,就在他乐滋滋地通知了老婆孩子静待佳期的一天,被砍伐着歪倒下来的大树干砸死了。看似死于偶然,其实乃必然。砸倒他的不是大树干,而是不尊重基本人权,把人像鸡犬一样驱赶着的主旋律。

吕丽萍的第二任丈夫是李雪健扮演的男二号,他与濮存昕属同事,曾经胆怯被动地写过与濮存昕们小聚时候的情况汇报,自以为濮存昕之死与自己的行为脱不了干系,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内疚负罪感。由于他一次次默默地关心帮助着这对孤儿寡母,以致日久生情,最后忐忑不安却又顺理成章地凑成了一个家庭。

李雪健的检举与濮存昕被打成右派究竟有多大的直接关系,这不重要了。在那么一个荒诞的背景里,一切皆有可能。重要的是李雪健的良知发现,以及之后的自我救赎,它体现了人性的温馨一面:即使在那样一个无暇自保,容不得你反省的环境里,顽强且坚韧的良知依然不屈不挠地昂起了它高贵的头颅来,哪怕面对的是杀戮。

为了让这对孤儿寡母的生活过得好一点,也为了让自己饱受折磨的心宽慰一点,李雪健利用一切机会忘我地加班加点,把获得的所有资源全都用在了他们身上,全然不顾自己的肝病。这无异于自杀。这种负疚负罪心理驱使下的极端行为,不值得倡导,但很值得研究。

那一场几十年从不间断的你整我我整你的争斗中,使多少人成了良心的囚徒?看过一些人的忏悔文字,也不乏催人泪下,促人幡然醒悟的文字,但对于这么一场危害数十年且铺天盖地的大浩劫,显得是多么的轻描淡写微不足道啊!

李雪健自杀式的赎罪,终究抛下了吕丽萍娘儿俩,自个儿升天堂或下地狱去了。在活着行尸走肉、苟且偷生的时代,也许死亡真的是一种最好的解脱。生有何欢,死有何悲?残酷的命运之河又将把这对孤儿寡母推到什么样的漩涡里生不如死地沉浮呢?

男三号是一个住独幢小洋楼的级别不低的老干部。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吕丽萍不顾家庭亲友的反对,嫁给了他。起先,孩子生活不惯,而且对继父充满敌意。但是,经过老干部一次次耐心而智慧的化解,孩子接纳了他的存在。满以为吕丽萍娘儿俩在爱心满满的老干部的庇护下,生活的航船从此驶入了温暖的平静的港湾,可是更大范围的折腾——文革——开始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老干部预感到自身难保,交了两个存折给吕丽萍,主动提出离婚,希望让可怜的娘儿俩不再受牵累,能够继续他们的人生之旅。但是啊,善良的人性作怪。善良的吕丽萍怎么可以允许自己一走了之呢?在安顿好孩子之后,她偷偷地前往,希望能够帮助一下老干部,哪怕只是看一看他,否则她躲到一边活下来将一辈子受到良心没完没了的谴责。

吕丽萍毅然穿过红卫兵的八卦阵,进到小楼,发现老干部虽然心脏病发作,但是歇斯底里的红卫兵仍旧坚持要把他抬往批斗会场。她愤怒了!没命地扑打人群,竭力向丈夫靠近。还等不到她的靠近,她就被疯狂地按倒在地遭受拳打脚踢了。更为悲剧的是:她不知道她的孩子也跟在她身后,她偷偷离开的时候,孩子也偷偷地跟在了母亲身后。

见母亲被人踢打,孩子义不容辞地冲了上去,像一只奋不顾身扑向火场的翩翩蝴蝶。孩子遭到暴打。当母亲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的时候,躺在灰土地上鼻青脸肿的孩子睁开了迷惘的眼睛,眼望着挂在树梢上飘飘摇摇的破碎的蓝风筝。他当然不能死,因为他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他的醒来宣告了电影的结束。电影结束了,但浩劫才刚刚开始。是年公元一九六八年,文革才起头,不到一年。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

穿插其间的还有几个人物和故事。吕丽萍的大姐乃延安革命时期的老干部,也遭冲击,下放劳改农场。吕丽萍的二哥是国民党驾机投诚的飞行员,因为视力不断下降最后全瞎而意外地得以保全,真叫人想起庄子笔下的那棵百无一用却免遭砍伐的散木。

可这位瞎将军的女朋友命运悲惨。她原本在空军文工团里服役,人长得漂亮,团长非要她去陪首长跳舞,以“革命任务”作要挟。她不干,被驱赶到一家条件恶劣且只有男工的工厂上班,后来一次次威逼利诱,她一次次拒绝,最后被打成右派又被打成反革命。服从?踏上一条背离良知的革命之路;不服从,堕入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面对这样的别无出路的二难选择,有多少像老舍、傅雷先生那样的人选择了死亡啊!

有一段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场景耐人寻味。村民们喜笑颜开,有序又无序地捧着饭碗,大鱼大肉地满嘴油腻地饕餮着,对话是欢喜的,神情是亢奋的,整个画面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的主旋律氛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盲目的快乐音符。但是,我想,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想一想:这样子的日子能够冬去春来地延续下去吗?

没有质疑,是因为不容质疑。常识告诉我们,不容质疑的美好,背后一定掩藏着巨大的猫腻,害怕质疑的,一定不是真相。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上,专制者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成功,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运用各种手段成功地屏蔽了真相,而习惯于从众而不习惯于独立思考的黎民百姓有意无意地配合着他们的操纵。我相信,奴役,来自于屏蔽真相颠倒是非,那么解除奴役,就得从探寻真相开始。

贯穿全剧的有一首“乌鸦乌鸦飞”的童谣,与孩子的旁白讲述相得益彰。我以为,那里面不仅仅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乌鸦反哺”来表现自己对父母的爱,它应该还有别的寓意才对。它寓的是什么意呢?是不是寓指主旋律在人民母亲的帮助下夺得了政权,本应该像乌鸦一样反哺百姓,还权于民呢?一点妄测,就教于看过或正打算看此剧的朋友们。

有意思的是,将那个时代与眼下这个时代比较,前者主要是千方百计搞“运动”,一个接一个运动之中,十几亿人妻离子散,惶惶不可终日,真可谓国破家亡人不如狗,社会被强权绑架,搅成了一锅糨糊,没有你,没有我,没有他,只有无权的我们和有权的他们,大家都在忍受绝望的煎熬。

后者主要是搞“稳定”,为什么要稳定呢?因为分出你我他之后,小老百姓各自固守自己的那一点可怜兮兮的权利,胆大的还要求被剥夺的更多的形而下、形而上的自由,这就使得主旋律不那么容易从百姓碗里抓饭吃了,他们当然不肯放弃愚弄糊弄的既得利益,又因为分赃不均内讧四起,所以大搞“稳定压倒一切”。同时,用“大国崛起”的障眼法来阻止“屁民崛起”。

在这个屁民用《物权法》抵抗习惯性强拆的时代,一场“民”与“国”的拉锯战将最终决定历史的走向……一时半会儿看不到结果,路漫长着哩。时不时还能听见红歌响彻大江南北的日子里,《蓝风筝》的悲剧还会再一次上演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