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寓言还是预言?
刚开学的几天时间读完了乔治·奥威尔的一本政治寓言小说——《1984》,作者是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被收入英文词典,甚至“奥威尔式”也成为一个国际报道常用的形容词。在读完《1984》之后,又寻迹找到了《动物庄园》读完,他的小说是对现代政治神话的一种寓言式解构,让人们在一种看似虚构的文学世界中感受到现实中的黑暗与罪恶。
跟很多书有一样,很多时候的反应都是为什么这么反动的一本书没有被禁?当然这也都是后话,读书过程中直到读罢,内心一直被一种深深的恐惧和孤独感所压抑。文中描绘的是一种极权式共产主义的统治,党的代理人“老大哥”充斥着每个人生活的每个角落,几乎所有人的所有言行都时刻被监视着,大多数的人们选择了放弃自由而被奴役、放弃独立思考而被控制,但小说的主人公温斯顿却仿佛是一个另类,他反对党的一切,他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相信自己的记忆。
我始终怀着近似祈求的心态盼望着会有一个正义的结局,比如人们在温斯顿的带领下终于觉醒,最终推翻党的集权统治,但最后看来这实在是荒唐的可笑,最终“最后的人类”——温斯顿也被彻底改造——“他爱老大哥!”
言论自由真的存在吗?
“你活着就得做这么一个假定:你的一言一语,都被人听见,而除非在暗黑的地方,你的一举一动在别人眼中一览无遗。起先这不过是心理上一种戒备,慢慢就变成一种本能了。”这是温斯顿所生活的大洋邦的世界,每个人的家里、街道的墙壁上都安装着可以同时录像录音的电幕,用来监控每个人的言行,而你不知道在何时何地都可能一个无意的动作或是一句话而被逮捕甚至被清除出这个世界。
我甚至觉得在这里再谈什么思想言论自由简直过于奢侈,我们每天都在宣扬要捍卫言论自由的权利,在微博等网络自媒体中,更是少不了所谓的“意见领袖”在高呼自由之权利,但仔细想来,当下中国的言论自由究竟有多大?
而我想之所以每一个中国读者读此书时都有“对号入座”之感,可能也正是因为当下我们所享有的言论自由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仅拿微博上的热搜新闻举例,每每社会上发生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时,都会听到网友在微博批判“渣浪”撤热搜的言论,像是最近发生的“寿光暴雨事件”以及先前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疫苗造假事件”等等。
而对于此类事件,我先前在课堂上听过两位老师的两种分析,一种是辩证看待法,政府或者说是官方之所以会对此类重大舆论事件进行控制,很大一方面是为了整体社会政治局势的稳定,即有“维稳之意”。当时听后,似觉有些道理但始终还是无法说服我。事实上或许我自己的观念倾向于个人自由主义,因此对此类维稳或大局意识总是保持着几分看似执拗的警惕之心。
另一种则是关于中美言论自由之对比,老师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他说美国之所以能够实现更加接近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有一个关键的前提是它拥有更高素质的新闻媒体和公民,而这一点中国是欠缺的和不足的。诚然,中国的新闻媒体中,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秉持着“真相”这一基本原则去报道?而又有多少只是蹭热度谋私利?我们不得而知。
自此,当我每次在接触到言论自由者以沉重的话题时,总会先不自觉地反思自己,我们是否也具备了良好受众的素质,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不盲从并独立思考的能力。
世界再无隐私?
在书中,还有一个关键名词——“思想警察”,在大洋邦的罪名中有一项特殊却又是最可怕的——“思罪即思想罪行”。党不仅要时刻监控人们的言行举止,最重要的是监控人的思想。正如书中所述党的原则便是“思想正确就是没有思想,不必思想。正统思想是无意识。”读到这我不免联想到古代的“愚民政策”,同样是控制被统治者的思想,最简单的办法无异于直接剥夺他们“独立思想”的能力,似乎是从根源上解决了思想罪行的发生。
再反观现实,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社会,而同时也是信息隐私越来越难以保留的时代,不管是微信、微博还是购物、出行,我们所用的一切软件中的信息早已暴露无遗,那么如今我们是否还有隐私可言?现实版的“思想警察”是否早已产生?
还有人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吗?
小说中描写了党的一个特色活动——“两分钟仇恨节目”。是通过集合群众共同观看反叛分子的录像去激发人们的仇恨心理的活动。正如作者所言“这是一种自我催眠,一种故意用有节奏的声音来压抑理性心智活动的手段。”
“两分钟仇恨节目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有明文法例强迫你参加演出,而是那种令你身不由己的气氛。只要你置身其中三十秒钟,你不需要任何借口,自然会感染上一种近于痴狂的恐惧和复仇意念。”
这何尝不是一种赤裸裸的意识形态的洗脑活动,每一个统治阶级必然要通过特定的方式去向被统治者宣扬一种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使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从而维护其统治利益。我们是不是可以有这样一种怀疑——那就是我们现在或是未来的社会中将不会有人游离于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孤立无援”?
能思考的人只剩孤独?
这是小说主人公温斯顿的一段内心独白:“他觉得自己好像在海底森林流荡着,迷失在一个自己也是一份子的魔鬼世界中。他孤独无伴。过去的已经逝去,未来如何,不敢想象。他有什么把握可以知道,在这世界中有一个活着的人是跟他站在一起?而谁又能说党的统治不是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
读到这一段时我脑海中蹦出来的唯一想法“这该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孤独和痛不欲生?”温斯顿成为大洋邦最后一个人类的代表——因为他还会思考、会记忆、相信独立思考的力量。但在这样的社会中,他又注定是格格不入且孤独无援的,而小说的结局也已悲剧告终,这难道也预示着任何微不足道的人类终究敌不过强大的极权主义国家机器?
最后,反复出现的那句党的口号“战争是和平,自由是奴役,无知是力量。”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久久无法忘怀。
写到最后,还是想回应自己提出的问题,究竟是寓言还是预言?答案是什么?
我想,答案应该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和行动中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