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阅读群笔记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2019-04-03  本文已影响0人  忻蕊

人性重要心理学事实: 对人格统一体、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对优越的渴望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否是与生俱来的? 作者认为,这种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以某种胚胎的形式存在,具有潜在发展可能性。孩子和大人,都想要表现自我的强劲冲动,这种冲动是无法根除的。

环境力量会造成孩子的自卑感、脆弱感、和彷徨感,如果孩子不能以合理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则会造成某些看似不可理解的行为。

比如当孩子自我肯定的欲望变得异常强烈,孩子就会产生某些嫉妒情绪;当权利的欲望表现太强时,就表现出恶毒和报复心理。这些孩子外在表现总是好斗和无畏的态度。

学校环境下孩子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

1、成长良好的孩子会进行有益的建树(取得好成绩、遵守纪律?)以获取优越感,他们会取悦老师。

2、过分热切期待成功,争强好胜

(1)一些孩子想优于别人,在某方面特别有雄心,目标很高,做出的努力异乎寻常。

(2)竞争欲望很强,既羡慕又嫉妒,看到别的孩子取得成功,会感到苦恼,难受。他们不愿去赞扬别人。他们总想指挥别人,超越别人,成为"令人瞩目的人物"。

3、害怕暴露出自己的无价值/缺点,以逃避的方式处理。对优越感的追求是对学校要求的拒绝。

思考: 文中作者提到训练孩子成为雄心勃勃的人并没有好处,这里的雄心是指只关注最终结果的雄心,也就是人们承认他们的成功。得到了认可,他们才会满足。

如果雄心是关注过程,关注内在动力,而非外在评价,那是有助于孩子成长。

面对外在评价,能保持心理平衡是何等重要!所以培养孩子勇敢、坚忍、自信的品质,并且这些品质要在事中培养、事中练!

问题: 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是否是以得到主要养育者或者老师、伙伴的肯定来获得?如果是的话,那面对外在的价值判断,如何既能保持心理平衡又不妨碍优越感的追求?

老师如何做能帮助孩子追求优越感?

1、对争强好胜的孩子,如果孩子有勇气和信心的话,严厉的方式可能会奏效。但没有勇气,完全放弃的孩子,需要以温柔、关心和理解对待孩子,这种方式转变过来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厉害的好胜心理,因为他们害怕回复过去的样子。

2、发现孩子的长处,以此为突破口,鼓励他们在其它方面取得进步。

学校"坏孩子"问题产生原因:

学校评估体系不是参照教育的终极目标和社会目标,而是根据孩子取得的学业成绩。部分孩子会因此丧失自信心,放弃从事有益的活动,而是通过不良活动来追求优越感。比如:通过制造麻烦吸引注意力,把自己视为了不起的人和英雄。

这些心理表现和偏离规范的行为都是在经受学校考验时表现出来的,根源在孩子早年的家教。

比如受到过分宠爱的孩子,不知道如何与人打交道、不能够专心,不愿到学校,表现出逃避,比如习惯性忘带书或丢书。

解决这种情况,我们必须给予孩子时间去学习、适应,惩罚只会加剧他们在学校的不愉快感觉。

孩子形成错误见解、没有信心的原因:

1、缺乏判断和分析能力

2、周围环境助长他们的错误见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