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唯德,莫失莫忘
【百鸟朝凤】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情节简单,感情质朴,讲述了无双镇唢呐匠人焦三爷培养接班人游天鸣的感人故事。
整个故事中我只看到一个字——“德”。
唢呐接班人的挑选非常严格。天赋,用心,苦练都只是入门,能最终得到【百鸟朝凤】的绝学,最关键的是“德”。
焦三爷带了二十多年的徒弟无一人得此殊荣,更显出对人品的甄选的慎重。
天鸣、蓝玉两个孩子与师父师娘同吃同住,除了练习基本功还要帮着师父师娘下地干活。这几个月的时间就是师父考察他们的过程。
按说只要肯吃苦,有天赋就能得到真传。可在焦三爷眼里,这都不是最主要的。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德”,没有好的人品,本事再大也入不了师父的法眼。
蓝玉天资聪慧,用心刻苦,勤快利索,但和天鸣相比较,就显得过于“精明”和“实用”。在帮师父收割庄稼的时候,他表现的更为殷勤,紧随师父身后,抢在天鸣前头,割的麦子却是敷衍了事;随师父出活儿不专心学手艺却偷偷关注人群里漂亮的小姑娘;晚上撺掇着天鸣和自己学抽烟酿成了火灾......
最终勤奋仁厚的天鸣得到了焦三爷的认可,获得了【百鸟朝凤】的真传,成为无双镇唢呐班子的接班人。
事实上后来也证实了焦三爷的眼力,天鸣出头趟活儿就把自己的额外所得和弟兄们平分,给师父师娘带了厚礼上门探望,在唢呐日渐没落中为了班子的存活四处奔走,......
三爷对自己的接班人要求的是艺品和人品。两者兼具,才能有风骨与担当。
在无双镇,吹唢呐的阵容是对逝者的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百鸟朝凤】是唢呐队里最高规格的曲子,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死后,才有资格吹,也只有领头的班主才会吹。对于做白事的人家,“钱不是问题”,对于能给什么样的逝者吹却绝对“不是钱的问题”。
整个电影里,【百鸟朝凤】只在一位抗日的老兵的葬礼上演奏了一次。一位做了40年村干部的白事上,其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却未能得到焦三爷的认可以获此殊荣,因为这位干部“挤走了村里的其它大姓”。
不能容人,自然不入三爷的心。
【百鸟朝凤】是一代代德艺双馨的唢呐匠人对同样贤能品高的逝者的认可和致敬,是有德之人于生死之时的最后交融。
看到此,也更理解了焦三爷选接班人的良苦用心。
焦三爷的有套宝贝,就是自己“师爷的师爷的师爷”传下来的一箱子唢呐,其中最老的一支是清朝道光年间的,“八百里秦川找不出第二支”。
我相信在焦三爷“师爷的师爷的师爷”的年代,绝不仅有师爷们那一个唢呐班子,也绝不止这一支金唢呐,却唯有“焦家班”和他手里的这只孤品活到了现在。
这唢呐背后历经多少战乱,饥荒,疾病和死亡,没有因此变卖、丢失或损毁,硬是一代代传承至今,是数代唢呐匠将它视如生命,甚至高于生命,才能完好地传递到天鸣稚嫩的手心,这不仅仅是一支唢呐,而是五六代唢呐匠人不屈不挠的坚守和匠心精神的传承,所以才能有今日的焦家班和经久不衰的【百鸟朝凤】。
一个多世纪的战火和硝烟没有烧毁唢呐班子,新社会的发展,改革的繁荣却让人们渐渐失去信仰,失去敬畏之心。更多的人变得浮躁肤浅,金钱崇拜。
在一场寿宴上,泊来的西洋乐队和传统吹奏同时上演。一边是白马褂扎红绸子的唢呐班子,一边是身着短裙、搔首弄姿的艳丽女郎,一边是门前冷落、朝不保夕的民俗传统,一边是水泄不通、三观尽毁的世俗庸众。
最后一群小混子和天鸣弟兄们发生了冲突,晃动的人影,嘈杂的叫嚣,斑斑的血迹,一支支唢呐在混乱中被踢扁,踩断......手艺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传统没了,文化丢了,艺术碎了,人心散了;随之而来的是班子生意渐渐冷清,弟兄们也纷纷准备背井离乡,另谋生路。
焦师父为了天鸣,也为了一位抗日老兵的庄严送行,不顾病重为其奏响人生挽歌的最高礼遇——【百鸟朝凤】。
唢呐声声,情深义重,手指轻捻,啁啾鸟鸣,凄厉婉转,颤人心弦,滴滴鲜血,顺管而下,众人愕然,唏嘘扼腕。
焦三爷羸弱的身子已经无法再奏完整支曲子。但艺术是救场如救火。最后,由天鸣接手,三爷拼尽气力擂起大鼓。
鼓声隆隆中,三爷嘴角血迹犹在,却神情专注,目光炯炯,天鸣弟兄们饱含热泪,和着师父,完成此曲。在座众父老乡亲无不动容。
这是焦三爷的绝唱,是无双镇唢呐班子的绝唱,也是【百鸟朝凤】在这八百里秦川的最后绝响,更是唢呐作为数百年民间艺术之葩的最后芳华!
唢呐啼血是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无奈、悲凉与挣扎。
三爷肺癌扩散,来日无多,天鸣承师之托去大都市寻找往日的弟兄们,想重振旗鼓。兄弟们却是一个因矽肺咳个不停,一个被机器绞断了一根手指......
天鸣迷茫地站在高楼林立、车流滚滚的都市街头,忽而听到百鸟朝凤的旋律,回头望去却是一位唢呐艺人在廊下行乞......
焦三爷已经是弥留之际,唢呐班子的大旗轰然倒塌。德高望重的三爷教了一辈子唢呐,收了数十名徒弟,此时唯有天鸣流着眼泪孤独相守。
三爷,没看走眼。
三爷告诉天鸣,自己走后吹“四台”就好,天鸣哭着说:“我给您吹百鸟朝凤......”
“受不起啊~~”三爷苦笑道。
最后,天鸣一人立在师父坟前,庄严吹起【百鸟朝凤】,神情悲壮,泪水长流。一代唢呐匠人焦三爷带着期许的目光以无愧于心的背影渐渐模糊在一片血色夕阳中。
唢呐班的消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消失了,与此同时还有匠心精神以及艺品兼人品的流失。
影片画风朴实,景色温馨,无论是天鸣练习吸水的那片青青地芦苇塘还是那条出活时必经的乡间小路,无论是几个孩子手中的点点萤火还是院子里那口沧桑的石磨,更有慈祥的师娘,热锅里的红薯,秀芝的碎花裙子和三爷手中的旱烟袋子,都让人怀念那个年代的简单和质朴。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让我们跟随已故的吴天明导演去重新领略半个世纪前的岁月,翻开发黄的日历,寻找未泯的初心,唤醒内心的坚守,校正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