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100 《终有一天你会懂》,感觉不是今天
用一天时间看完了《终有一天你会懂》,毕竟最近提了离职,事情少了许多,总结也不用写了,规划也不用写了。突然觉得挑年底这个时间点离职简直太完美了。
老实说这本书也就是个高级一点的鸡汤文,但是鸡汤写得有趣也是很好看的。就比如这位琢磨先生,因为做了两年脱口秀,所以书里头好多段子,每每看到喷饭的情节,真的觉得懂幽默的男生太有魅力了。
但鸡汤文的不足就在于内容太杂太多,看完好像内容很丰富,但仔细回想起来,好像什么也不记得,也不知道接下来自己能从书里找到什么方法在人生中实践。
这样写,感觉这本书就是shi了啊。。。还好,琢磨先生自个对评论免疫力很强,但如果真的那么差,我码字千字文干嘛,不是浪费自己力气么。
写得好的鸡汤,喝完的意义在于,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比如我看这本书,就发现自己很多时候都已经掌握了里面的睿智的哲学理念(请别打我,哲学家都是天生的)。
比如阅读——有的书需要经历储备
上次分享《思考、快与慢》,我肯定不敢说我自己已经完全看懂了,真的一本书啃下来,也就是有了一些皮毛的认识。在晨读会分享的时候,收到许多同学的反馈说,觉得自己看不下去。我想这就是原因了,这本书是一本与经济学相关操作息息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如果没有经济知识,如果对经济兴趣寥寥,那么看这本书就是索然无味。我要不是今年刚好考了经济学基础,估计也是看得一头雾水。我看《让大象飞》时就是这种感觉,觉得和自己的经验相去甚远,根本无法体验到创业的艰辛。
再比如善良的人遇到灾难时很难平衡
善良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付出。所以,才会有“善良就是上帝给你最大的祝福”这种表达方式,能够保持善良,就是我们最好的一种品质,而这种品质如果一旦期望得到回报, 就变成了一种交易。所以,我们应该感谢自己的善良。即便遇到灾难,那也是因为生活本来就如此跌宕和崎岖,并非我们善良得不到回报,因为善良本身就不应该是一种交易成本。
比如纪伯伦的诗——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的解读
让我对纪伯伦的诗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我记得曾经读过纪伯伦的《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一首诗让人明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是拥有。孩子的到来也会帮助我们自己成长。而这首《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就是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不经意就会犯的错误,而我们以为的品质,也许并不是真的品质,只是我们人性弱点的伪装。所以,常常反思,帮助自己了解,什么才是正确的品质,而不是一边犯错,一边给自己表扬。
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The first time when I saw her being meek that she might attain height.
The second time when I saw her limping before the crippled.
The third time when she was given to choose between the hard and the easy, and she chose the easy.
The fourth time when she committed a wrong, and comforted herself that others also commit wrong.
The fifth time when she forbore for weakness, and attributed her patience to strength.
The sixth time when she despised the ugliness of a face, and knew not that it was one of her own masks.
And the seventh time when she sang a song of praise, and deemed it a virtue.
一本书读完之后,有所收获,那就够了,不论它是鸡汤,满满的汤水,营养丰富,还是满满的干货,让你难以咀嚼下咽,都有存在的必要。
当我们前行迷茫,或者压力重重,犹如走在茫茫沙漠时,唇干舌燥,鸡汤肯定是可以让我们迅速恢复体力,找回状态的饮食,而干货即便再耐饥,我们也只会想选择鸡汤。而如果当我们吃饱喝足,状态满满的踏上征途,干货是让我们轻装前行,心里不愁的最基本负载。两者缺一不可,不过是人生的不同旅程所需的不同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