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回趟家
一张照片,在火车站
又一次换工作,要趁着这个档,回趟老家。
匆匆忙忙的收拾了些书,不多,一个箱子刚好装下;东西带的并不多。大热天的,刚出来没多久就汗如雨注,一刻也不能停歇的那种。得亏有朋友帮忙,才不至于那么狼狈。赶急也赶巧,车票已微信买好,凭电子票上车即可。遥想好久之前,第一次到城市,要凌晨4点半起床,和老爸;除了医院,那时候也不会往别的地方奔。当天要赶回去的,那叫出了趟远门。就可以当一年的谈资,换句话讲,“这逼我可以吹上 一!整!年!
八月十二、十三日,多少了解些天文的人,都会祈求一个好天气。许久前就想着能在老家看次流星雨,没想到这么快就可以实现,一点小确幸。晚饭后和爷爷奶奶坐在坪上闲聊,运气不错的话,还能偶尔看到一只萤火虫从眼前晃过,很好看。他们住的房子是前几年新建的。不大,就建了一层;时兴的钢筋混泥土。像现在这样六、七月份的天气,也是热得够呛。旁边,能建房的和不能建房的都建起了两、三层。唯独两栋不是一层的,都是老人在住;另一处是大爷爷,一个人。一切从简的生活,内壁没有做粉刷,地板也是刚建时的原始状态,光秃秃的红砖格外刺眼。大爷爷说,这几年都很少赶圩,走不了那么远的路;可其实那也就是一公里的路程,散个步十几分钟的事;可其实那也只是对我们这些“90后中老年人”而言的散步。习惯性的要和大爷爷聊那么几句,主要是他在问我,我在答。“题型”没什么太大变化,在哪工作?做什么事?工资多少?吃的怎么样?还有,差不多要结婚了,叫你爸赶紧给你娶个老婆;然后,相视一笑…… “是要了”,我说。
那天晚上的流星没有看到多少,十来颗的样子,后来月亮升起,便睡了先。
三伏天的下午,空气停滞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烦焖。奶奶见我一个人傻坐在那,没什么事就玩手机的样子,总要和我搭上几句什么,尽管现在并不记得当时都说了点啥,可回想时,依旧觉得是奶奶将那天下午的沉闷与无聊拨开,让我凉爽、舒适了许多。“明天上午来帮我做酸枣糕,你年轻人更有力气,两个人一起来做更快,我一个人搞得手忙脚乱的”她这样讲道,所以我经常觉得,奶奶还是这么聪明。
在城市里,移动支付的便捷性让自己产生了太多的依赖。“可以用微信不?”、“你的二维码在哪里?”、“给你转过去了,啊…” , 已习惯于此种种,上了车才发觉自己身上一分钱的现金都没有。和爷爷说要去圩上买个充电器,随便也要取个钱。
——“搭别人的摩托车去吧,更快。”
——“不知道坐谁的,都不怎么认识,不知道怎么讲。”
——“也是,那些个人,可能你是会认不到。”
——“可不是,那么久不在家”
——“我就这样走路过去吧,反正也不远,年轻人就当散步了,一会儿就到了。”
——“你们就是,两下子就走到了;路上小心些,注意点车。”
——“知道知道…”